两公里。 一个小时。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我在雅加达的日常通勤记录。 我看着计价器上缓慢跳动的第一串数字,再看看窗外纹丝不动的车流,感觉时间在这里被拉成了一条黏稠的、没有尽头的麦芽糖。 然后我听到了轻微的鼾声。 我转过头,我的Gojek司机,一个叫Budi的中年男人,头靠在座椅上,眼睛闭着,嘴巴微张,睡着了。 车窗外是震耳欲聋的喇叭交响乐,是无数摩托车引擎的咆哮,是小贩声嘶力竭的叫卖。 而Budi,就在这片钢铁丛林的噪音中心,安然入睡。 他甚至没有熄火,只是挂了空挡,拉了手刹。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在雅加达,堵车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睡觉,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在堵车这段“垃圾时间”里,唯一能做的主动选择。 这半年来,我坐过上百次网约车,我敢说,雅加达的交通拥堵,已经进化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境界。
一、“静止”的艺术:当喇叭声成为催眠曲
我第一次遇到司机在堵车时睡觉,是在去往SCBD中央商务区的路上。 那是一个周一下午,三点。一个理论上不应该堵到天际的时间。 但雅加达的交通,从不讲理论。 我们的车被夹在一条主干道的洪流里,前后左右都是车,像被灌进了水泥模具,动弹不得。 十分钟过去,车子往前挪了一个车身的距离。 二十分钟过去,我们还在原地。 我开始烦躁的刷着手机,司机Budi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先是慢条斯理的喝完了一瓶水,然后调整了一下座椅,对我说了一句:“Sorry sir, maybe long time.” 我礼貌的点点头。 然后,他就睡着了。 我当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看到一头大象在街上跳舞。 周围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尖锐的,沉闷的,暴躁的,绝望的。这声音的密度,足以让任何一个正常人神经衰弱。 可Budi睡的很香。 他的胸口有规律的起伏着,仿佛这些噪音是他从小听到大的摇篮曲。 大概过了十五分钟,后面的车流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后车司机不耐烦的按了一下喇叭。 Budi像被设定了闹钟一样,瞬间惊醒,揉了揉眼睛,挂挡,松手刹,踩油门,动作一气呵成,仿佛刚才的睡眠只是一个短暂的程序加载。 车子往前开了不到五十米,又停下了。 Budi转头对我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歉意,只有一种“你看,我就说吧”的无奈。 后来我跟另一个司机聊起这事,他哈哈大笑。 “睡觉?当然要睡!不然干嘛?生气吗?生气路就会通吗?” 他指着方向盘上的一个手机支架,“你看,我们都准备了。堵的久了,就看看视频。看累了,就睡一觉。醒过来,可能还在原地。这就是雅加达。” 我看着他手机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搞笑短视频,背景音依然是那片永恒的喇叭声。 我才明白,对于雅加达的司机来说,堵车不是工作中的意外,而是工作本身。 他们早已学会在这种“静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安宁。 睡觉,就是他们对抗虚无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艺术。
二、数字背后的人间炼狱:雅加达的交通“黑洞”
你可能觉得我在夸张。 不,现实比我的描述残酷一百倍。 雅加达,连同其周边的卫星城,构成了一个叫做“Jabodetabek”的巨型都市圈,这里生活着超过三千万人。 三千万人,挤在一个比北京五环内面积大不了多少的地方。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每天有数百万辆汽车和超过两千万辆摩托车,像失控的铁水一样,被倾倒进这座城市本已脆弱不堪的血管里。 我后来专门去查了全球交通拥堵指数。 荷兰的TomTom公司每年都会发布这个榜单,雅加达是雷打不动的“优等生”,常年霸占着全球前十的席位。 有一年的数据显示,雅加达的拥堵率高达53%,这意味着,一段原本需要30分钟的路程,在雅加达平均需要多花16分钟。 这只是平均值。 在高峰期,这个数字可以轻易的翻上三到四倍。 雅加达的司机,平均每年要在堵车上浪费掉超过200个小时。 这200个小时,足够你看完100部电影,读完20本书,或者从雅加达飞到纽约来回两次。 可他们,只能坐在方向盘后面,看着计价器和窗外的车尾灯发呆。 这种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 但冰冷的数字,永远无法描绘出堵在路上的那种绝望。 那是一种混杂着汽油味、尾气、热带的潮湿空气和无数人汗水的味道。 你的时间被偷走,你的耐心被磨光,你的计划被打乱。 你看着窗外那些在车流缝隙中穿梭自如的摩托车,第一次发自内心的羡慕他们。 你甚至会产生一种幻觉,感觉这座城市不是在前进,而是在一个巨大的黑洞里,缓慢的,无休止的内耗。 每一个红绿灯,每一次并线,每一次堵塞,都在把这座城市的能量,吸食殆尽。
三、单双号限行: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
为了治理拥堵,雅加达政府当然也想了很多办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Ganjil-Genap”,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单双号限行政策。 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主干道上,只允许车牌尾号为单数或双数的车辆通行,日期是单数就放行单号车,双数就放行双号车。 听起来很美好,对吧? 理论上,这能让路上的车减少一半。 但现实是,雅加
你永远不能低估印尼人民的智慧。
一个开着丰田Avanza的司机,一边熟练的在小路里穿行,一边跟我解释。 “你看,我有两辆车,一辆单号,一辆双号。很多人都这样。” 我惊呆了:“为了躲避限行,专门再买一辆车?” 他笑了:“不不不,不是买,是租。或者跟朋友换着开。办法总比困难多。” 更普遍的做法,是使用网约车。 Gojek和Grab这类网约车,是不受单双号限制的。 于是,每到限行时段,网约车的订单就会暴增,价格也随之上涨。 “这对我们是好事,”司机说,“但路上的车,其实一辆也没少。只是从私家车,变成了我们的车。” 还有一种更“雅加达”的解决方式——走“Jalan Tikus”。 “Jalan Tikus”,翻译过来就是“老鼠路”。 指的是那些地图上都可能找不到的,穿梭在居民区里的狭窄小巷。 每一个经验丰富的雅加达司机,脑子里都装着一张活的“老鼠路”地图。 他们能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避开主干道的拥堵和限行区域,在迷宫般的小巷里闪转腾挪。 坐这种车,体验非常刺激。 车子会紧贴着别人家的墙壁开过,会和迎面来的摩托车在毫米之间错身,会在一个拥挤的菜市场里缓慢的“拱”出一条路。 我曾经坐过一次“老鼠路”,司机为了抄近道,甚至开上了一段没有铺好的土路,车轮陷进泥里,最后是周围的居民一起帮忙推出来的。 所有人都习以为常,没人抱怨,推完车,大家笑着挥手告别。 单双号限行,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它没能把车筛掉,反而把车流筛进了城市的毛细血管,让原本只是主动脉的问题,扩散到了全身。 这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心照不宣的猫鼠游戏。
四、摩托车大军:城市的血液,也是血栓
如果你问我,雅加达的城市脉搏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摩托车。 在这里,摩托车不叫Motorcycle,叫Ojek。 它们是这座城市的血液,输送着人、食物、包裹,维持着这座巨型都市的运转。 但它们,也是造成血管堵塞的血栓。 雅加达有超过两千万辆摩托车。 早晚高峰期,你在天桥上往下看,看到的不是马路,而是一条由成千上万顶头盔组成的,蠕动的,彩色的河流。 它们无孔不入。 汽车之间的缝隙,是它们的专属通道。 人行道,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是它们的应急车道。 红灯?对很多摩托车手来说,那更像是一个“建议”,而不是命令。 它们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蜂,嗡嗡作响,见缝插针,把交通规则撕的粉碎。 Gojek和Grab这两大巨头,更是把这种摩托车文化推向了极致。 在雅加达,你手机里可以没有Tinder,但不能没有Gojek。 从打车、送餐、送快递、买药、上门保洁、甚至上门按摩,一个App几乎能解决你所有的生活需求。 而这一切服务的执行者,就是那些穿着绿色或橙色制服的摩托车骑手。 他们是雅加达的超级英雄。 我曾经在暴雨天点过一份外卖,骑手冒着瓢泼大雨,把一份还温热的炒饭送到我手上,他全身湿透,却笑着对我说“Enjoy your meal”。 我也曾在堵到绝望的时候,弃车换乘Gojek,司机载着我在车海里风驰电掣,那种感觉,就像在玩真人版的《速度与激情》。 但你同样会看到,因为摩托车的随意穿插,导致的剐蹭和追尾。 你会看到,它们为了躲雨,集体停在天桥下,把本就不宽的道路堵死。 你会闻到,它们排放出的,呛人的尾气。 摩托车,是雅加达的解药,也是毒药。 它让这座城市保持着一种混乱的活力,也让这里的交通秩序,永远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每一个生活在雅加达的人,都对它又爱又恨。
五、“Joki 3-in-1”的消失与收费公路的“新堵点”
和老司机聊天,他们有时会提起一个已经消失的“职业”——Joki。 “Joki”,意思是“骑师”或“枪手”。 在雅加达,它特指一种人。 过去,雅加达实施过一个叫做“3-in-1”的政策,要求在高峰时段,进入市中心主干道的私家车,车内必须乘坐三人以上。 于是,“Joki”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通常是无业者,甚至是抱着孩子的妇女,每天等在“3-in-1”政策的起始路段。 车上只有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司机会停下来,花上一点钱,请一两个“Joki”上车,凑够三个人,通过检查站后,再让他们下车。 这是一种极具雅加达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 它把政策的漏洞,变成了一门生意,一种底层人民的谋生手段。 后来,“3-in-1”政策被单双号限行取代,“Joki”这个职业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 但这并不意味着,雅加达的交通变得更好了。 新的问题出现在了“Jalan Tol”——收费高速公路上。 理论上,花钱走高速,是为了更快。 但在雅加达,这套逻辑行不通。 雅加达的收费公路,同样会堵车。 尤其是在收费站入口。 尽管现在已经全面推行了电子不停车收费(ETC),但你依然能看到,无数车辆在收费闸口前排起长龙。 有的人卡里余额不足,有的人卡片感应失败,有的人压根就没找到感应区。 每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在后面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我经历过最夸张的一次,是在去机场的路上。 一段不到20公里的高速,我们开了两个小时。 其中有半个小时,是堵在收费站前的。 司机无奈的告诉我:“Welcome to Jakarta. Even when you pay, you wait.” (欢迎来到雅加达。就算你付了钱,你一样要等。) 是啊,在这座城市,无论你付出的是金钱还是时间,最终的答案,似乎都只有一个字:等。
六、雨季的绝望:当“堵城”变成“水城”
如果说平时的雅加达是“困难模式”,那么雨季的雅加达,就是“地狱模式”。 雅加达地势低平,排水系统老旧,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雨季,就是这座城市的噩梦。 一场急雨,不需要太久,半个小时就够了。 城市里的很多路段,会迅速变成一片汪洋。 这种现象,当地人称之为“Banjir”——洪水。 当“堵城”模式叠加“水城”模式,那种绝望感,会让你怀疑人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下午。 我刚从一个会议室出来,天还是亮的。坐上车不到五分钟,天色瞬间暗下来,豆大的雨点砸在车窗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很快,雨刷器开到最大也无济于事,眼前白茫茫一片。 路上的车速瞬间降到了冰点。 然后,我们就停下了。 我看到前面的路面积水越来越深,很快就没过了半个车轮。 无数摩托车手,狼狈的把车推到地势高的地方,或者挤在天桥底下躲雨。 我们的车,就像一叶孤舟,被困在洪水中。 司机熄了火,怕发动机进水。 车里的空调也停了,很快就变得闷热潮湿。 我们就这样在水里泡了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里,我们眼睁睁看着水位上涨,又缓慢退去。 窗外,有小孩子在浑浊的黄水里嬉戏,有小贩推着车在水里卖零食,还有人干脆脱了鞋,卷起裤腿,在水里步行。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灾难片。 而周围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一种司空见惯的平静。 司机告诉我,他家就在雅加达北部,是洪水重灾区。每年雨季,家里被淹是家常便饭。 “习惯了,”他说,“水来了,就把东西搬到二楼。水退了,就清理淤泥。生活总要继续。” 他的语气,像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一样平常。 那一刻,我对雅加达这座城市的人民,生出一种复杂的敬意。 能在这样的环境里,保持着如此强大的韧性和乐观,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生存智慧。
七、MRT的曙光与未竟的梦想
当然,雅加达并非没有希望。 2019年,这座城市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MRT)。 第一次坐MRT的体验,是颠覆性的。 从闷热、潮湿、混乱的街道,走进冰凉、干净、有序的地铁站,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地铁列车准时、飞快、平稳。 车厢里的人们安静的排队,低声交谈。 我坐着MRT,只用了20分钟,就走完了我平时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 那一刻,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未来的曙光。 除了MRT,雅加达还在大力发展轻轨(LRT)和快速公交(TransJakarta)。 这些现代化的公共交通系统,正在像一条条新生的大动脉,试图为这座拥堵到濒临瘫痪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但挑战依然巨大。 一位在雅加达生活了十多年的朋友告诉我:“MRT很好,但它目前只有一条线,覆盖的区域太有限了。” 对于绝大多数雅加达市民来说,他们的家和公司,都不在地铁沿线。 他们仍然需要依赖摩托车或者网约车,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而只要人们还需要开车,还需要骑摩托车,雅加达的拥堵,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MRT像是一个美好的,但尚未完成的梦想。 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要将希望变为现实,雅加达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每一次,当我从飞驰的MRT车窗,俯瞰下面堵成一锅粥的马路时,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割裂感。 仿佛头顶是未来,脚下是现在。 而这座城市,就被夹在这两者之间,艰难的向前移动。
八、雅加达司机的“生存哲学”
在雅加达待久了,我开始不再把司机当成一个单纯的功能性角色。 我开始观察他们,和他们聊天。 我发现,每一个方向盘后面,都藏着一个深谙“生存哲学”的大师。 他们的车,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仪表盘上通常会摆着家人的照片。 车里常备着零食、饮料、充电宝和一条用来擦汗的毛巾。 穆斯林司机的车里,会挂着念珠,他们会在堵车的时候,低声诵经。 他们是时间管理大师。 堵在路上的时候,就是他们的吃饭时间、祈祷时间、和家人视频通话的时间,以及,睡觉时间。 他们是情绪管理大师。 我很少见到因为堵车而暴怒的雅加达司机。他们可能会抱怨,会叹气,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近乎禅宗的平静和接纳。 “生气有什么用呢?路又不会自己变宽。” 这是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也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有一次,我和一个司机被堵在一个高架桥上,动弹不得。 那天天气很好,傍晚的火烧云染红了半个天空。 司机突然指着窗外,兴奋的对我说:“Sir, look! Beautiful!”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落日熔金,确实很美。 我们两个,一个乘客,一个司机,就这样被困在钢铁洪流里,一起欣赏了十几分钟的日落。 那一刻,所有的烦躁和焦虑都烟消云散。 我突然明白,雅加达的交通,磨练出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耐心,更是一种在任何糟糕的处境下,都能发现美的能力。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闪着光的生存哲学。
结语:堵车,雅加达的另一种心跳
离开雅加达前,我最后一次坐车去机场。 我们毫无意外的,又堵在了路上。 我看着窗外,那些熟悉的场景,摩托车洪流,小贩,天桥,远处的高楼。 这一次,我心里没有一点烦躁。 我甚至开始有点怀念这种感觉。 雅加达的堵车,早已不只是一个交通问题。 它是一种文化,一种节奏,一种塑造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性格的,无形的力量。 它让人们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忍耐,学会了苦中作乐,学会了与混乱共存。 它就像这座城市另一种形式的心跳。 缓慢,沉重,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飞机起飞时,我从舷窗往下看。 地面上,无数微小的光点,像红色的血液细胞,在城市的血管里,缓慢的流动着。 我知道,此刻,一定又有无数个像Budi一样的司机,在某个路口,安心的睡着了。 而在他们的梦里,前方的道路,或许一路畅通。
雅加达出行Tips:
放弃自己开车的想法: 除非你对自己的驾驶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极大的信心,否则不要在雅加达租车自驾。把驾驶的痛苦,留给专业的本地司机。
App是你的生命线: 下载Gojek和Grab。这两个App不仅能帮你打到汽车和摩托车,还能解决你吃饭、购物、送货等绝大部分需求。摩托车(Go-Ride)是短途出行,躲避拥堵的最佳选择。
留出巨量的时间: 去任何地方,都要把预估时间乘以二,甚至乘以三。尤其是去机场,永远不要卡着点出门,否则你很可能会看着你的航班飞走。
住在核心区: 如果你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市中心,那就尽量把酒店订在市中心。用金钱换时间,在雅加达是绝对值得的。否则,你每天的时间都会浪费在通勤上。
善用公共交通: 如果你的出行路线和MRT、LRT或TransJakarta的线路重合,请毫不犹豫的选择它们。那是你在雅加达能体验到的,最快的速度。
保持耐心和微笑: 堵车是常态,生气没用。不如学学雅加达人,放平心态,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或者,跟你的司机聊聊天,你会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