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的变局,说得直白点,就是一场瘦身运动。别看表面上新车频频上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但实际上,市场格局在逐渐被拆解、重组。一些人说,到未来大概只剩下六家车企,听起来像是科幻,但不是完全无可能的事情。
举个例子,现在的榜单前几名,我大致估算,有90%的市场份额都被这几家老牌大厂瓜分了。像东风,听说今年东风风行交付量突破了1万台,其中的明星车——星海V9,补贴后售价不到15万,居然能在中大型新能源MPV中奋勇夺冠。这个价格线,别人几乎难以突破,因为它在用料和技术上都刚刚好达到央企品质的标配。
具体说说这车,车身用的高强度钢超过70%,折腾到飞起的安全标准——这玩意儿,不只是吹捧。全车高比例的热成型钢,保证你碰到点啥,都不会直接变成纸片。还有电池,采用宝马超耐热的电芯,铠甲电池3.0安全测试都过了无数次,30分钟不火不蔓延,那是真做到九死无悔。
这车的空间感我还挺喜欢的,尺寸大,轴距超3米,车长五点二米多,二排座椅可以加热、通风、按摩,三排还能放倒,家庭用车,尤其是带娃带宠物,都不是问题。记得我跟朋友说:你看这个七座布局,满足家庭不同场景,不卡场。他皱皱眉:价格也不算贵吧?我心想,倒也不能全靠价格说话,品质才是真核心。
但我一直在思考:这类车型能走多远?一方面,高品质、高安全、长质保,确实吸引家庭用户。另一方面,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能不能持续?我也推敲过,估计这个价钱里的毛利其实挺低的。毕竟,像国企背景,带来的不仅是信任还有成本压力。谁能确保质保十六万公里或八年下来的维护都还平稳?我那个修理工朋友曾嘟囔:安全配置堆到天上,成本就跟着升高,能撑多久?我觉得他有点道理。
对比来看,同级别的产品,比如传祺的E8,虽然空间和安全配置也不错,但那货的安全体验、用料相比,明显差点意思。价格未必便宜太多,却用料相对轻便。这就让我想到,行业还在向高端逐步攀升,低端市场的压力逐渐被挤压,品牌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觉得?我身边朋友都不太关注最低价,而是看价值——安全、长远、体验。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行业集中化,其实不只是技术层面硬核提升,还有渠道整合、供应链博弈。近年来,零部件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越来越厉害。有家公司,把锂电芯的采购集中到一两个厂商手里,谈的不是便宜不便宜,而是稳定。你想啊,供应链安全比任何技术创新都重要。尤其在国内市场,配件紧张、零件涨价、甚至集体涨价的情况,在某些时期比比皆是。
我跟你讲,供应链就像是厨房的食材供应。你要是只靠一个供应商,供应突发中断,整盘菜就完蛋了。搞好供应链配置,就得像是多渠道采购,多供应商评价,甚至自己搞食品厂生产线——那成本就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央企背景的车企,能在这个行业占一席之地,因为他们在供应链上后台有底气。
我一直觉得,这也是行业集中度提速的一个内在逻辑。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快。你看奇瑞、比亚迪、吉利,都在大力布局新能源高品质市场。比亚迪,去年卖出了将近千万辆,新能源占比三分之一,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价格也还算合理。
但是,这也让我怀疑:这么快的集中,会不会反而导致一些中小品牌被挤死?毕竟,用料成本增加、研发投入高企,未来融资压力也增大。你们怎么看?我猜,未来可能剩下的六大,还会继续筛选,好比是打残的提琴弦,越拉越响亮。
行业的未来还在靠高品质新能源救场。长安吉利,去年都发力高端新能源。吉利的几款高端跑车和跨界SUV,口碑都还不错。而且他们在智能化方面也不含糊,比如长安的增程电在用户口碑里,就是开起来很顺手。这是行业集中提速带来的最大好处:资源、技术、渠道都在向少数几家汇聚。
问题来了:关闭门口的杂牌,会不会让市场变得更沉闷?我个性内向,倒是希望多点创新者冒出来,但现实是,他门没这个资本,还是只能跟着行业巨头走。
你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组数据——2023年前3季度,国产品牌占据了销量的63%,其中一线品牌增长明显。二线、三线品牌,要么拼高性价比,要么拼差异化,但明显,压根没那么容易了。
有时候我会想:未来哪家的新科技能逆转这个局面?纯电续航能不能达到2000公里?自动驾驶能不能变得无脑点?(这个有点天方夜谭,或者我猜测没想到太多)或者,厂家能不能在制造工艺上找到更低成本的突破口?反正只是脑洞,实际市场怎么走,我估计还得看政策和资金的角力。
偷偷问一句:你觉得,未来的六大会是哪几家?还是说,还会有意外的黑马突然蹦出来?我其实挺期待的。
(这只是我一贯风格,喜欢折腾、爱猜测的个人看法,也许有点天马行空,但,谁知道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