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军:小米汽车10月累计交付超过4万辆,产能快速爬升,或将11月突破5万的目标,展现出强劲市场竞争力和持续扩产的决心
---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消息就感觉挺惊讶的,说真的,小米汽车从0到走得比大部分人预期都快。数据显示,10月的累计交付已经超过了4万辆(官方说法是41248辆,估算其间的误差很小),这意味着小米在短短几个月内,建立了一个看得见的规模。你想想,8月末新车投放销量仅几千,比如说差不多1000多辆,到了10月,突然表现如此强劲,真得让人吃惊。
但我不是随便说说,这背后,工厂的真实产能是关键。你知道,汽车行业的产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扩大,特别是像小米往这些新车厂推进,得申请土地、建厂房,然后设备调试,甚至人手培训。哪能说升就升,除非有大批备用产线。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跟一位修理工聊天,他说:他们产线调整得太快了,大概还在试运行阶段,就开始交付。我当时心里就一紧,觉得可能有点夸张了,但现在看,确实是个提示。
主要疑点在于:小米的二期工厂到底产能多大?他们一直没有正式公布。有人猜测,二期工厂的产能可能比一期还大很多,一期的产能我估算大概是每月1.5万辆左右(或者说,1000辆每天算正常),但如果二期工厂还没有完全投产,又怎么可能实现如此爆发的交付?毕竟,光靠一期厂,10万的年产目标都挺难做到,除非工作日连续不断,工人加班到爆炸——这可能性当然有,但没官方数据支撑。
你说,工厂的真面目到底是多少?我猜测,二期工厂可能还处于半开放状态,或只算是提前在备用线上试运行,没全部切换上量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一边推动,一边没彻底铺开公布数字——怕一曝露就败了底细。小米可能也知道,用户和更关心交付量和供应链如果出现断层,价格和口碑都会出问题。
你小米也添油加醋在市场上甜头。除了宣布交付破纪录,最近他们还搞了个购置税兜底方案,类似友商的拉新策略。虽然这个措施对他们来说成本不算高,但让消费者觉得买了就稳,是不是也算增信?我个人觉得,这更像一种心理燃料。毕竟,买车心里要有底——不然哪怕再划算,也有人犹豫不决。
我还翻了下之前的资料,小米每月销量拉得比较平稳,但从10月二线城市的反馈来看,订单在不断累积。有的店面店员私下说,订单多得都赶不过来。这让我怀疑,他们其实有一部分存量订单还没有全部交付。这也说明,小米的产能还在蠕动状态,未来一两个月,可能还会继续扩大。
你会说:不光是产能问题,还有供应链。有人会问:零部件供应不稳定?我想,也许是因为他们在策略上用了点提前备料的手段。毕竟,芯片、模组这些原材料少不了,尤其是现在全球晶圆局势紧张,供应链更像是在和时间赛跑。你观察一线工厂的场景:机器不断运转,工人加班,似乎是应对订单的唯一办法。
我自己也觉得,看得太透可能会陷入猜测陷阱。毕竟,小米可能也在暗暗调整,要么是放量,要么是磨刀,都说不上。唯一能确定的是,10月的表现让人立下了突破5万的目标——我猜他们会争取在11月实现。毕竟,从两周销量(11000+和12000+)来看,叠加起来,45000辆足够稳稳达到。
所以,问题来了:你觉得,小米是不是够快?还是说,产能只是个挡箭牌?我估计,他们赌的还是市场的信心。别人推出了价格优惠方案,他们就跟着搞,反正不亏。这个市场战术挺像咱们小时候打游戏,总想有个偷袭,出其不意。
产品的真刀真枪还得看销量和口碑,毕竟,交付再高,但用户用得不满意,也没啥用。虽然我没细想过,小米能不能持续这么火,但看目前的势头,似乎还可以。你觉得,接下来,小米会不会突点什么新招来,让销量再升一波?比如换个更吸引人的优惠策略?还是真的要看他们后续的供应链能不能跟得上?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大势似乎还是向好,关键在于他们的底层产能链到底藏了多少弹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