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是热闹得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你要是最近有买车的打算,估计每天刷手机都能看到各种降价信息,看得人眼花缭乱,心里直痒痒。
就说那比亚迪吧,跟打了鸡血似的,五月份一口气宣布二十多款车降价,有些车型甚至直接把价格打到了六万多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还不算完,其他牌子一看,好家伙,你不降价就等于把客户往外推啊,于是乎,从特斯拉、蔚来、小鹏这些新潮的电动车品牌,到长安、吉利这些咱们熟悉的老牌国产车企,再到以前总觉得高不可攀的奥迪、宝马,全都加入了这场降价大潮。
听说现在一台全新的宝马7系,就是那种以前老板们坐的大豪车,五十多万就能提走,跟原来的价格比,差不多是打了对折。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车子便宜了,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车,谁不乐意呢?
可问题是,这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这场看似全民狂欢的降价背后,整个汽车行业却在悄悄地“流血”。
去年全国卖了两千多万辆车,听着是个天文数字,但你猜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公司,从造车的到卖车的,加一块儿赚了多少钱?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居然只有百分之四点三,这连全国所有工业企业的平均赚钱水平线都没够着。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汽车行业成了那个考试拖后腿的学生。
这不禁让人想问,车企们不赚钱,甚至赔钱卖车,这到底是在图啥?
这股疯狂的降价潮,最后到底是谁在为这个“低价”买单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汽车制造厂自己。
咱们总觉得车企是巨无霸,财大气粗,但现在的日子真不好过。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车企已经杀红了眼,信奉的原则就是“只要能把对手挤垮,亏点钱也认了”。
这就像打牌,大家都知道手里的牌不好,但谁也不敢先认输,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加注。
你看新势力里的蔚来汽车,根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数据,每卖出去一辆车,公司就要亏上十多万块钱。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薄利多销了,这纯粹是在烧钱换市场。
那些家大业大的传统车企也扛不住,去年像上汽、广汽这样的大集团,利润哗啦一下就掉下来八成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算下来,现在每卖一辆车的平均利润已经掉到了一万三千块左右,而且看这架势,还在继续往下掉。
照这个速度下去,整个行业从“微利”到“亏损”,可能就是一步之遥。
如果说车企是“主动流血”,那夹在中间的经销商,也就是我们常去的4S店,就是“被动挨刀”,日子过得更惨。
去年一年,全国就有超过四千家4S店关门倒闭,新开的店数量还补不上关门的窟窿。
他们是这场价格战里最直接的受害者。
你想想看,4S店的运营模式,是先花钱从厂家那里把车买过来,然后再卖给消费者。
结果车刚进到库里,还没等卖呢,厂家那边突然一个通知,官方降价了。
这下好了,之前高价进来的车,现在只能按照降价后的市场价卖,卖一辆就亏一辆,库存越多,亏得越惨。
我有个朋友是开奥迪4S店的,他跟我诉苦,说去年店里的利润跟前年比,少了整整六成,现在每天都在发愁,生怕哪天一觉醒来,自己就成了新闻里那个“关门的下一个”。
他们被厂家和消费者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有苦说不出。
顺着这条链条再往上走,就是那些给汽车厂提供零件的供应商了。
他们的处境,可以说是“哑巴吃黄连”。
车企为了降成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压榨供应商,要么是拖欠货款,要么就是把采购价格压到最低。
有家做电池的企业负责人就公开说,现在做汽车配件的利润,薄得跟一件毛衣差不多。
这带来的一个巨大隐患就是,当供应商被逼到墙角,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他们哪还有钱和心思去搞技术研发,去升级产品呢?
更可怕的是,万一有些厂家为了保住订单,在材料和工艺上动了歪脑筋,牺牲了产品质量,那最后倒霉的是谁?
还不是我们这些把车开在路上的普通车主。
一个看不见的螺丝,一个不起眼的零件,都可能关系到行车安全。
那么,这场让整个行业都叫苦不迭的价格战,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呢?
归根结底,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依靠着自己强大的技术积累和对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的掌握,硬生生把造车成本给打了下去。
当一辆性能、配置、空间都不输同级别合资燃油车的国产新能源车,价格还能便宜一大截的时候,老百姓心里那杆秤自然会倾斜。
去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占到了市场的一半以上,这股强大的冲击力,逼得那些过去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燃油车,特别是合资品牌,不得不放下身段,用降价来挽留客户。
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价格战,更像是一场由中国品牌主导的,对传统汽车行业秩序的颠覆和重塑。
当然,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也引出了一些乱象。
比如前段时间,很多车企为了宣传自己的智能驾驶技术,用了不少夸张的词,像什么“全程零接管”、“彻底解放双手”,把辅助驾驶功能吹得跟全自动无人驾驶一样。
结果有车主真的信了,出了事故,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好在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工信部等部门及时出手,要求车企规范宣传用语,不能再搞这种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这说明国家在努力让市场回归理性,让技术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面对越来越便宜的车价,也得保持一份清醒。
很多优惠看着很美好,但背后可能藏着套路。
比如销售跟你说,这车能便宜两万,但你必须得办他们指定的金融贷款,而且一贷就是好几年,七算八算,光利息可能比优惠的钱还多。
另外一个趋势是,车价虽然降下来了,但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可能在悄悄上涨。
有车主就发现,现在去4S店换个刹车片,价格比三年前贵了三成。
这就像打印机一样,机器便宜卖给你,但后续换墨盒的钱可一点都不少。
车企在卖车环节损失的利润,很可能会想方设法从售后服务这块找补回来。
所以,我们买车的时候,不仅要看裸车价,更要算一算长期的用车成本。
这场汽车行业的“大洗牌”还在继续,现在买车确实得到了实惠,但这种低价能持续多久,为了低价牺牲的质量和利润,未来会不会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买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