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

每次碰上类似小米汽车召回这样的新闻,总有点戏剧性的味道。一大早,微信群就被“小米车出事儿了”刷屏,连平时对电动车没啥感觉的家人,都突然变得像半个汽车专家,纷纷建议“赶紧卖了,换回油车”,还一脸严肃地说:“你要是真喜欢电车,也别买小米了吧,这不靠谱。”

于是我也秉着“事儿得闹清楚才能睡好觉”的精神,把这事好好查了一遍。发现所谓的“十几万辆汽车召回”,其实主要原因是辅助驾驶功能在一些特别极端的情况下,可能有安全隐患。说白了,就是系统有点懵,容易在非常规场景下“懵逼”,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出问题。问题也就是这样,没有车子断个半轴、刹车失灵、主控板烧糊的那种大场面。就是软件需要升级了,通俗讲就是得“装个补丁包”。

怪就怪在,这么个事却用了“召回”这个词,看起来跟以前丰田突然油门失灵、某品牌刹车片设计缺陷召回几十万台那样,动静大得很。那就不得不问了:这不就是个常规OTA升级么,为啥非得弄成一场仿佛生死关头的大戏?

我发现,咱老百姓对“召回”两个字容忍度还是极低,情绪上容易联想到产品大翻车、重大安全事故、买了就亏等等,仿佛自家买的小米车,马上要自己带火回家烧掉。问题真那么严重吗,从头到尾扒一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人甚至分不清,召回和远程升级(OTA)究竟啥区别。

其实,大家平时用小米手机、电脑,要是推送个系统补丁,通通说“建议升级”。升级之前还能纠结半天要不要更,生怕变卡。而在智能汽车这个领域,升级却被法定得无比隆重,一旦有安全问题,直接使用“召回”这个术语,像是打出一记板砖。这里边其实是有玄妙的。

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有驾

咱们换个角度来想一想,为啥小米不悄悄把补丁一推了事、像刷手机ROM一样低调、不声张,而非要“召回”?为什么不和手机补丁一样,把事情做轻做小,而要用召回给自己抬高风险?

其实说到底,召回更多是一种官方法律行动,是开保险的。按照规定,只要产品有安全隐患,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厂家都得走召回路径。你把软件缺陷不当回事,悄悄升级就是你不认账,万一用户出事,你才是真正背锅,用户能说“你并没有依法通知我你家有安全缺陷”。OTA不过是技术手段,召回是法律责任的划分和履行,没这个公告盖戳儿,你升级几百遍也白搭。

这里我给你打个很接地气的比喻。你家水龙头漏水,物业来修一修,这叫维修。可要是自来水公司主管部门发现你小区这批水龙头材料不达标,建议更换所有用户的,这就得出公告,必须挨家挨户打电话。这就叫召回。修和召回,大家都是为了好,可背后的责任和做事的标准可不是一个段位。

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有驾

咱们再想想,如果说汽车软件有个bug,厂家悄悄推个升级,车主一时没注意,或者觉得没啥事懒得升,以后真出事了,厂家就傻眼了。毕竟通知不到,一切麻烦还得他扛。召回这种玩法就是,厂家主动强制把责任谈明白,通知每一个用户升级、记录在案。用户不愿意升,发生问题就是另一码事,厂家自己责任已经尽到。说到底,这里边一旦涉及人命关天,模糊地带越少越好。不是敢不敢当的问题,是这个产业法治化的要求,没得巧说。

其实很多人还滞留在老旧燃油车时代那种召回印象,哪怕你明知只是刷软件补丁,但“召回”就仿佛天塌了。其实系统本身更新、优化,是任何智能产品都免不了的,有时候你家洗衣机还推固件包呢,更别说装了一堆摄像头、芯片、“大脑”的汽车了。

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有驾

你要问,这场风波里小米有没有多此一举?我倒觉得有道理。想想,在这个新能源赛道,品牌一夜可以反转。一场自媒体炒作就能把啥小毛病说成天大危机。小米宁愿胆子小点儿,把所有风险、流程都标准到最严。提出召回,实际上等于“我们所有用户,每一个我通知到位,让你都知道了,我也做了补救。以后如果真有极端情况发生,也别怪我关照不到你。”

而且,小米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新玩家,对安全标准尤其敏感。第一次舞台上的表演,可不敢有半点失误。既然法律规定了必须召回,厂家就必须“对齐底线”,哪怕这只是个补丁,也和烧坏电路板没差别,别人咋办我咋办,不偏不倚。这么一来,甚至可能还有助于让用户意识到,“原来软件更新和安全息息相关,不是随便推给我的,是为了我安全着想”。

咱们再来拔高一步问:到底有多少人分得清,汽车的缺陷不仅仅是断零件、掉螺丝,还有一大堆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漏洞?现在新能源是个“行走的计算机”,一条代码多一行少一行,后台识别失误,瞬间就是人命关天。智能驾驶的辅助识别、判断、反应,细小的缺陷在某些极端天气、突发障碍、动物穿行,这些场景里酿成大祸,只要链条上出点差错,赔的不是手机卡顿一秒,而是几十条人命。

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有驾

有人说,这软件迟早得升,犯不着大喊召回。可这事本质就跟医生查出健康隐患,得出全院通报的道理差不多。对一个产业来说,这种“痛并严肃”的处理方式,有必要让行业和社会上都保持点敬畏。毕竟现在新能源“心脏”全靠芯片,软件写砸了,比油门坏了还可怕。

实话说,这次小米汽车召回,并不是车坏了变废铁,而是敢于面对智能驾驶新一轮安全挑战的态度。这种法律上的自律其实等于自己先打脸、主动交底,不怕一时的流言蜚语。什么才是真正的工业升级?不是让软件当儿戏,而是把每一步富有风险的改进流程都对用户坦诚公开。

有些人觉得丢人,就怕别人笑话。其实啊,真丢人的,是那些知道漏洞不说、能升级不升级,只想着“我下次瞒天过海再说”,出事了一点都不担责任。大家不是还在刷蔚来、比亚迪各种软件bug吗?都见怪不怪了。现在笔记本、手机,哪个不是每月都修补漏洞,没人觉得丢脸。到车这就不行了吗?其实咱们还真该慢慢养成点新习惯——只要是风险,就愿意官方把丑话先说在前面、补丁敢主动往外推,敢“召回”的才是靠谱。

再说,这一波风波背后你还能看到一点。国产品牌正在变得越来越“西式”,逐步学会对社会、法律、产品负责。哪怕是神话小米,也得接受制度的检验,主动面对规则。这其实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大事,是让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愿意俯下身来递补丁包,不吹不黑,不想当“高高在上”的甩锅者,这比什么品牌营销都更扎实。下回其他厂,都该学着点。

最后回到普通人:这事儿其实也值得当个小启发。软件更新绝不是随便点点“以后再说”的事,用户也该提升一点产品安全认知。不要因为一次召回就“跑步进油车时代”,也别因为软件升级就当小米“倒了”。安全这口气,厂商、用户共同守住,才是智能社会里的正常状态。

小米这次“召回”风波,归根结底是把软件问题赵亮的告诉大家,用法律承诺给每一位车主打了保险。咱就不急着把“召回”当成企业玩砸了的丑闻,把安全问题摊在阳光下,本身就是品牌进步,也是消费者最大的安心。以后碰到同样的事,不妨先搞明白法律和常识,再决定到底怕不怕,小题大做,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小米汽车召回,家人议论换车,实际只是系统升级-有驾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