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次“一下召回十几万辆”的新闻,真的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都说“风口上的猪也能飞”,小米的SU7刚点燃热度,马上又被召回风波泼了盆冷水。有些人胸口一热跟着买车想着尝鲜,有些人还在隔岸观火,现在大家突然全都成了瓜田里的群众,谁也脱不了身,议论得热火朝天。
“三年造车,这事靠谱吗?”想想看,小米2013年造手机也算脍炙人口,那会儿雷·总喊口号,手机还真做成了。可手机再智能终归是摆在你手上,磕了碰了最多碎个屏幕,汽车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大马路上跑,一桩小瑕疵都可能变成大事故。再酷炫的自动驾驶,再风骚的UI设计,如果安全出事,那就是拿人命当测试数据了。小米这么快把SU7推出来,真是所有细节都提前想到了吗?
其实要说“快节奏”,为啥大家都想快?因为现在造车门槛高、资金压力大,不快点上市收回点本,分分钟可能成为下一个“造车新势力坟头碑”。三年一辆智能车,放以前想都不敢想,但小米偏偏赶了这阵风,说干就干。靠着自己原先的手机用户和粉丝,手机圈的“米粉”立马变“车粉”,预约量噌噌往上飙,一个字——火。
可热闹归热闹,这车“智能”得了什么病?小米这回“踩到的软件坑”,说来也巧,就是吃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的亏。这年头,智能汽车的软件和硬件早就分不开了。用手机的节奏写代码,今天上线、明天升级,在车上行不行?说句大白话,手机OTA出现Bug,大不了卡一下、重启一下,汽车上要出事,车上的你还想重启个啥?
高速辅助驾驶功能这几年互联网大厂们嘴里喊得溜,实际可不是谁都能玩得明白。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稀奇古怪的大货、三轮和老人,路上一天遇到的意外,哪有程序员写出来的那么简单?这次SU7正是软件系统遇到特定路况稳定性不够,别说用户不爽,官方都不敢松口气。互联网公司把“随便OTA”当成金手指,殊不知真实道路可不搭理这些花活。
有网友就问:“为啥不多测测?为啥不再磨合几个月?”其实答案简单,智能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上慢一拍就掉出队伍,快一拍就容易漏掉坑。汽车不同于手机,大量测试要花时间、花钱,还不是给你几个人用几台测试机晃一晃那么简单。智能系统车载实验,数据采集、实地路试,任何一个小坑都得踩一遍。可真等每个bug都修好,市面上风头都起两波了,没准别家都升级第二代了,小米拿啥抢市场份额?
这回事情出来,不光技术圈子炸了,营销派和管理层也得“刹刹车”。大家开始反思,“智能迭代速度”会不会和“安全底线”之间悄悄拉开了距离。汽车行业的老炮都说,预算不能只用来虐芯片、堆算力、卷屏幕、整续航,必须留下一大块砸在测试和安全服务上。
小米这回的做法,看着其实挺互联网化的——远程召回,升级就行。别的品牌可能还在满大街招呼车主进站更换零件,这边通知你在家连上WiFi就能“变安全”,听着真科幻,也真让人不踏实。有人开始怀疑:以后要是再出点大问题,是不是都这么糊弄过去?靠升级“擦屁股”,这路能走多远?
这事其实有更深的引申:智能汽车是不是最终都得放慢节奏?别看车企天天讲数字化、模块化,风口上有多少新势力,被现实打脸的就有多少。用户的耐心其实更少了:你说车好,马上有用户愿意交钱,出了纰漏,这群人转头就能让小米网上热搜“爆了几次”。安全做砸了,别说刹车,名声都给你一脚踩烂。
那站在小米自己角度,有没有反思?其实召回就是“交学费”,这是任何一家想混汽车圈的大厂都逃不过的一课。“三年造车速成班”,显然不是想当然地“互联网+”就行。以前大家讲,电脑能用几年、手机能用几年,汽车人家往往一开开十年八年,维修体验、后期成本、安全感,一个都不能掉链子。
说到底,这场召回就是一场“穿越课”。小米造车想比手机火得久,车业务本质和手机压根分不清楚。你看,苹果到今天还没端出自家的正经车,小米偏就跟老外教练赛百米,能不喘大气?“造车快”这件事挺帅,也挺危险,得敢赌,也得输得起。
也有人说,这事证明小米有担当,毕竟不等媒体曝光、事故频发、兜不住了才召回,提前自查,可算有格局。可仔细一想,这不也说明新势力造车风险大,新东西太多太快,厂商必须一直自揪辫子揪过来。安全这东西不能“更新维护”,必须“一次过关”。咱用手机习惯了没电冲电、掉帧重启,但上路的车可不是“出错一秒钟就能挽回”。
未来小米还得造新车,还得推新功能、磨新用户。教训摆这儿了,雷·总和小米团队能不能把“快”和“稳”处成一家人?不是每一次快都能翻身,也不是每一个坑都能活着回来。做事最怕的,就是“成也快节奏,败也快节奏”。
其实这事儿对于整个智能汽车行业都是把尺子。什么叫创新底线,什么叫安全优先,什么叫为用户负责,今后老百姓追问得会越来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