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新闻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那就是中国的汽车品牌比亚迪,在遥远的巴西开设的全新工厂里,生产出了第一辆新能源汽车。
这不单单是一辆车下线那么简单,巴西的总统卢拉都亲自到场祝贺,场面非常隆重。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现在美国和欧洲那边,正想方设法地不让中国的电动车进去,又是加高关税又是搞各种调查,怎么巴西这边反倒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呢?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很大的棋,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活动现场有多特别。
这个工厂位于巴西巴伊亚州的卡马萨里市,这个地方在当地可是大有名气,因为它以前是美国福特汽车的工厂。
几年前,福特公司宣布关闭这家工厂,一下子几千名工人就没了工作,整个地区都挺失落的。
现在,就在同一片土地上,中国的比亚迪来了,生产线重新转动起来,崭新的汽车缓缓下线。
巴西总统卢拉站在那儿,满脸笑容,他说这不仅是比亚迪的成就,更是巴伊亚州人民的骄傲。
这番话的分量很重,因为它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到来,直接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发展的希望。
对于卢拉总统来说,这是他推动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成绩;对于当地政府和工会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饭碗和未来。
所以,比亚迪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全力支持,这叫“人和”。
那么,为什么是巴西?
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
这里面有非常现实的经济账。
巴西政府出台了一套很聪明的政策。
一方面,他们宣布要从2024年开始,逐步提高进口电动汽车的关税,计划到2026年,这个税率会高达35%。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如果比亚迪继续从中国把车运到巴西去卖,那每卖一辆车,就要多交一大笔税,车价自然就高了,竞争力就下来了。
另一方面,巴西政府又推出了一个叫做“Mover”的激励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只要你愿意来巴西本地建厂生产汽车,特别是那些环保的、技术先进的车型,并且在本地进行研发和投资,那政府就会给你各种税收上的优惠和补贴。
这么一来一去,路就很清楚了。
对于比亚迪来说,与其隔着一个太平洋,忍受着漫长的海运时间、波动的汇率和越来越高的关税,还不如直接把工厂建在巴西。
在当地生产,不仅能一下子省掉那35%的关税,还能额外拿到政府的补贴,成本能降下来一大截。
这样一来,比亚迪在巴西卖的车,价格就可以定得更有吸引力,老百姓也更愿意买。
这笔账,谁都会算。
再说了,巴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它是整个拉丁美洲最大的汽车消费国,虽然电动化的起步比我们晚一些,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市场潜力巨大。
比亚迪之前推出的一款小型电动车“海豚Mini”,在巴西就已经卖得非常火爆,说明当地人很认可比亚迪的产品。
现在工厂直接建到了家门口,那生产和销售的反应速度就快多了,服务网点也能铺得更开,这生意自然更好做。
而且,比亚迪也不是头一回踏上巴西的土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2015年,比亚迪就在巴西生产电动大巴的底盘了,后来又建了电池组装厂。
这近十年的经营,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本土经验,有了一支了解当地情况的团队和一批可靠的合作伙伴。
所以这次建乘用车工厂,不是一次冒险的空降,而是一次准备充分的战略升级。
把视野再放宽一点看,这件事的意义就更大了。
当美国把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提到100%,欧洲也在酝酿加征关税的时候,世界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关上了大门。
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态度就非常开放和务实。
他们需要技术,需要投资,需要就业,而中国企业正好能提供这些。
比亚迪在巴西建厂,不仅可以满足巴西本国的市场需求,还能以此为基地,很方便地把汽车卖到阿根廷、乌拉圭等周边的南美国家,辐射整个南美共同市场。
这就像下棋一样,东边这条路暂时走不通,那就向南边开辟一片新天地。
这展现了中国企业强大的韧性和全球化布局的智慧。
当然,在巴西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同样存在。
比如,巴西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就是他们广泛使用一种从甘蔗里提取的乙醇燃料。
几乎所有的加油站都有,很多汽车都能用。
这就给主打纯电动车的比亚迪带来了一个课题。
毕竟,在巴西很多偏远地区,充电桩的普及程度还远不如加油站。
如果比亚e迪能够因地制宜,把自家的插电混动技术和巴西的乙醇燃料结合起来,开发出既能用电、又能用乙醇的混合动力汽车,那肯定会更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这需要技术上的再创新和对本地市场的深度适应。
此外,供应链的本地化也是一个关键。
现在刚下线的汽车,可能很多零部件还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要想真正扎根,并且最大限度地享受巴西政府的优惠政策,就必须逐步提高本地采购的比例,比如电池、电机、芯片这些核心部件,最好也能在巴西生产。
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落地。
还有像当地货币汇率波动、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会的沟通谈判等等,这些都是在海外经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当那辆挂着中国和巴西两国小旗的新车从生产线上缓缓驶出时,它所传递的信号是清晰而有力的。
这代表着一种务实的、双赢的合作模式。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不是只有对抗和壁垒,同样也有握手和共建。
比亚迪在巴西的这一步,不仅仅是为了卖出更多的车,更是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和资本的一次成功“出海”,它为当地创造了价值,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就看这条生产线如何快速提升产量,把一份份订单,变成一把把交到巴西消费者手中的车钥匙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