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怒批隐藏门把,60%新车跟风用,安全隐患谁来管?

咱们今天就来聊一个身边越来越常见,但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的事儿——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种体验,下雨天在路边等网约车,车来了,您拉开车门,结果手指在光滑的车门上划拉了半天,愣是没找着下手的地方。

车里的师傅急得喊,您在车外也尴尬,好好的一个开门动作,搞得跟解密似的。

这小小的门把手,从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拉手,怎么现在就“躲猫猫”了呢?

魏建军怒批隐藏门把,60%新车跟风用,安全隐患谁来管?-有驾

这到底是科技进步,还是厂家为了好看,把咱们的安全放到了次要位置?

这股风潮刮起来,好像也就是几年的事。

现在您去逛车展,尤其是看那些新能源车,十辆里头起码有六七辆,车门上都是光溜溜的,手一靠近,门把手“唰”地一下弹出来,科技感确实挺足。

但最近,连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这样的大佬都站出来公开批评了,他说得很直接,这种隐藏式门把手,又重,密封性还不好,风噪也大,关键是它得用电。

万一车辆出了事故断电了,或者就是单纯电瓶亏电了,这门不就打不开了吗?

他还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说厂家宣传的所谓“降低风阻、节省续航”的好处,实际上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让人更纳闷了,既然有这么多毛病,甚至有安全隐患,那为什么汽车厂家们还跟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都用上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其实是厂家抓住了咱们消费者的一些心理。

第一点,就是它能让车显得“高级”。

您想想,销售人员把盖在车上的布一掀,一辆车身侧面没有任何多余凸起,像一整块金属雕塑出来的艺术品一样,是不是瞬间就觉得这车设计得不一般?

有市场调查就发现,光是这么一个设计,就能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愿意多花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的钱。

这对于车企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利润。

这种“看上去很贵”的感觉,成功地转化成了真金白银。

第二点,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潮流压力”。

魏建军怒批隐藏门把,60%新车跟风用,安全隐患谁来管?-有驾

这个道理跟咱们用手机差不多。

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大家都把实体按键给取消了,换成了大触摸屏。

那时候谁要是再拿出一个带九宫格键盘的手机,是不是就感觉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当市场上,特别是新能源车这个圈子里,大家的产品都用上了隐藏式门把手,你如果还坚持用传统那种“大耳朵”一样的门把手,就很容易被贴上“落后”、“传统”的标签。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他们会把这种设计看作是新能源车的一个标志,没这个,总觉得差点意思。

所以,很多车企也是被这股潮流推着走,生怕自己不跟进,就会在竞争中掉队。

第三点,就是那个听起来最有技术含量的理由——降低风阻。

最早这么宣传的是特斯拉,说它的伸缩门把手能让风阻系数降低0.01Cd。

这个Cd是个专业名词,咱们普通人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值越低,车子在空气中跑起来就越省力。

降低0.01Cd,换算下来大概是每跑一百公里能省不到一度电。

听着好像还行,但现在很多车企的工程师私下里都承认,这更多是一种营销上的说法。

有位专门研究空气动力学的专家就透露,单单一个门把手,对整车风阻的贡献,最多也就优化0.003Cd。

这点儿优势,可能还不如您把车窗关严实,或者把轮胎气压打足了来得实在。

魏建军怒批隐藏门把,60%新车跟风用,安全隐患谁来管?-有驾

所以,这个“省电”的理由,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让这个设计听起来更合理的一块“遮羞布”。

如果说平时使用不方便只是小问题,那么在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这个“时髦”的设计可能就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去年在山西发生的一起新能源汽车追尾起火事故,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事故中,车辆因为猛烈碰撞导致全车低压电路断开,隐藏式门把手因为没电,根本无法弹出。

车外的人想救人,却连车门都打不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最终车内三人不幸遇难。

救援的黄金时间,就被这扇打不开的门给耽误了。

这并不是偶然事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在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致死事故中,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失灵、导致救援失败的案例,竟然占到了总数的两成以上,也就是21%。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也做过模拟实验,在一个充满浓烟、能见度很差的环境里,让一个普通人在车里找隐藏式门把手逃生,平均需要47秒。

将近一分钟的时间,在火灾或者车辆落水这样的极端情况下,足以决定生死了。

更不用说在咱们北方,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洗完车或者下了一场冻雨,门把手被冰冻住弹不出来,也是常有的事。

这种时候,原本优雅的设计,就成了一个让人束手无策的“陷阱”。

面对血的教训和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国家终于要出手整治了。

魏建军怒批隐藏门把,60%新车跟风用,安全隐患谁来管?-有驾

就在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一个关于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的新规征求意见稿。

这个文件虽然还没正式实施,但里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招招都打在了要害上。

主要有几条硬性规定:第一,必须要有机械的应急解锁方式。

说白了,就是不管车辆有没有电,在车外必须得有一个纯物理的法子能把门打开,不能让电路成了唯一的“命脉”。

第二,应急装置必须有醒目的标识,比如用上荧光材料,保证在天黑或者有烟雾的情况下,三十秒内能被人发现并操作。

不能再让大家在危急时刻玩“找不同”的游戏。

第三,门把手本身的强度也要达标,不能在碰撞中轻易变形或者卡死。

这些规定,本质上就是把汽车设计拉回到了它最根本的出发点——安全。

任何创新,如果以牺牲安全为代价,那都是本末倒置。

让人欣慰的是,很多车企也开始反思和转向了。

比如五菱、宝骏的一些新车,就老老实实地用回了传统门把手,主打一个皮实耐用。

有的品牌比如问界,则推出了一种半隐藏式的方案,既保留了一定的美观度,又确保了随时能拉开。

吉利、小鹏这些企业也公开表示,正在研发更安全可靠的新一代门把手,比如增加备用电路、机械结构,甚至还有低温自动加热功能,防止冬天被冻住。

说到底,车门把手首先是一个功能部件,是乘客上下车的通道,更是一条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通道。

把它变成一个纯粹为了好看、为了营销的道具,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现在,随着国家法规的完善和整个行业的反思,这股“为了隐藏而隐藏”的不良风气正在得到纠正。

这其实是一件大好事,它提醒所有造车的人,无论技术怎么发展,外形怎么炫酷,安全永远是那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毕竟,当生命通道被堵死时,再华丽的外壳,也只不过是一个冰冷的铁盒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