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款危机 定金悬疑 小米汽车的交款悖论

#七夕两天一夜游攻略#

尾款危机 定金悬疑 小米汽车的交款悖论

车未下线。钱要先付。这就是小米准车主面临的现实。冰冷的通知。热切的期待。两者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30天通牒:付钱还是 forfeit?

高先生今年2月定了小米SU7 Ultra。支付了2万元定金。他等来的不是爱车。而是一纸通知。“请您在30天期限内完成并支付余款”。否则订单将基于购车协议推进。包括取消订单且定金不退。

这不是个例。高先生是一个400多人的小米SU7 Ultra维权群群主。群内多位准车主表示。已经断断续续收到了通知。有人因未在期限内支付尾款。已经损失了2万元定金。真金白银。瞬间蒸发。

二、小米的理由:风险防控还是转嫁成本?

小米销售人员的解释很直接。要求提前付尾款是为确保交易的正常推进和稳定性。针对的是那些流露出不要车迹象或延迟提车的消费者。比如在交付群里提出转单。或主动提出要延期交付的用户。

小米汽车官方客服的说法则关乎成本。“车辆在准备排产生产交付的前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如备货、物料、生产运输等”。提前支付是为了保障公司利益。同时确保后续提车流程顺畅。他们自称和油车的销售模式不一样。但这真的合理吗?

尾款危机 定金悬疑 小米汽车的交款悖论-有驾

三、行业惯例:验车付款的共识被打破

红星资本局检索发现。大部分小米汽车车主其实是在车辆下线、即将到店后才被通知支付尾款。如果车主要求。还可以到店验车后再付尾款。这才是行业普遍做法。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普遍允许用户验车后支付。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也多采用“提车时结清尾款”的方式。

小米汽车自己也曾公开承诺。在《答网友问第34集》中明确表示 “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如今的操作。与曾经的承诺。明显背离。

四、“挖孔版”风波:虚假宣传疑云下的双重困境

要求提前付尾款的。大多订购了“挖孔版”SU7 Ultra。即选装了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车主们提车后发现。这个舱盖并无宣传的空气动力学功能。实测中。贴在开孔上的纸巾几乎不动。它更像一个装饰件。

尾款危机 定金悬疑 小米汽车的交款悖论-有驾

5月7日。小米汽车道歉并提出补偿方案。但未获得车主普遍认可。许多车主质疑小米涉嫌虚假宣传。要求退车退定金。高先生和部分维权车主选择了诉讼。他们向小米发函。要求说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是否真实设计落地。但未获答复。8月4日的一场诉讼开庭。小米方面无人出庭。

五、法律视角:霸王条款与无效格式条款

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规定。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生产安排随时通知支付余款。未按期支付则构成根本性违约。定金不退。消费者签署的协议中。该条款被标注为“必须同意”。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法律明确规定。经营者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免除经营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是无效的。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经营者对交付时间完全没有任何约定,完全推卸了经营者一方责任”。这很可能构成法律上的无效。

河南颂威律师事务所牛威律师表示。行业惯例在法律上具有一定效力。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劲则认为。若合同无明确约定。要求先付款再验车可能构成不公平交易行为。侵犯消费者权益。

尾款危机 定金悬疑 小米汽车的交款悖论-有驾

六、深层次矛盾:效率与权益的博弈

有分析指出。小米此举可能是清理“黄牛”囤订单的一种手段。提升交付效率。小米SU7排产周期最长可达41周。提前收取尾款也能快速回笼资金。缓解供应链压力。若每月3万台订单中有半数提前支付尾款。企业每月可锁定约18亿元现金流。

但这种“用消费者资金为产能兜底”的模式。让部分用户成为了企业运营风险的承担者。当防黄牛机制误伤真实用户。当风控手段演变为单方面条款。透明的沟通和公平的合同设计才能重建信任。

结语:信任是最长的高速公路

车还没见影。全款就要付清。这不合行规。也违背常理。52.99万元的车价。2万元的定金。对任何家庭都不是小数目。消费者的安心与企业的效率。同样重要。创新的销售模式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基本权益为代价。否则。再好的车。也开不上信任这条最长的高速公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