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一条新闻,就是东风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它的第30万辆车正式下线了。
这事儿挺让人振奋的,因为这意味着咱们国家队在高端新能源车这个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过,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倒推三十多年,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
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武汉,当年还有一个叫“神龙”的汽车项目,它当时的目标也是宏大的“30万辆”。
从三十多年前神龙汽车的30万辆产能规划,到今天岚图汽车实实在在的30万辆产量,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重叠,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国家汽车工业这三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讲清楚了武汉这座“车都”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转型。
咱们先说说三十多年前的事。
那时候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一片广阔的农田,当地人管那叫沌口。
当时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是个什么水平呢?
说白了就是底子薄、技术差,老百姓家里能有辆自行车都算不错的条件,小轿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那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要和法国的雪铁龙公司合作,建一个年产30万辆轿车的工厂,这就是后来的神龙汽车。
这个目标在当时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没技术、没经验、没配套的产业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还要跟管理理念、文化习惯完全不同的外国人合作,其中的困难更是数不胜数。
但是,武汉人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扛了下来。
为了支持这个项目,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一个“轿车办公室”,可以说动员了全市的力量来为神龙服务。
大到和国家部委沟通,小到解决工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都是一路绿灯。
那一代的建设者们,真的是在泥地里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工厂。
很快,神龙富康轿车下线了,这款车在当时绝对是明星产品。
它操控好、安全性高,还搞了当时很轰动的碰撞测试和漂移表演,让国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轿车可以这么先进。
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和相对亲民的价格,富康车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拥有一辆神龙车”成了九十年代很多人的奋斗目标。
神龙的成功,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巨头。
后来,日本的日产和本田也相继来到武汉,与东风成立了合资公司。
法国、日本三大世界级的车企齐聚武汉,带动了成千上万家零部件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武汉也因此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车谷”,汽车产业成了这座城市的顶梁柱。
到2017年,武汉的汽车年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86.6万辆,那段时期,是合资汽车最辉煌的时代,我们通过开放市场,确实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时代发展的脚步总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燃油车带来的巨大成就中时,一场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革命悄然来临。
过去让武汉引以为傲的庞大燃油车生产体系,一夜之间似乎成了转型的包袱。
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产能严重过剩。
比如神龙汽车,它的燃油车规划产能超过了一百万辆,可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欢迎,燃油车市场开始萎缩,大量的生产线开工不足,变成了“沉睡的资产”,每天都在消耗着巨大的成本。
其次是技术上的依赖。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使用外方的技术平台和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
当市场转向电动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时,我们在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技术上,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最后是人才结构的问题。
过去的产业链需要的是大量机械工程师,而新时代需要的是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电子电气专家,人才储备出现了断层。
从数据上看,武汉的汽车产量从2018年开始逐年下滑,到2023年已经下降了近四成,这给整个城市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直追?
武汉选择了后者。
他们没有把过去的功劳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采取了一套非常聪明的办法,可以概括为“淘汰、改造、新建”。
首先是“淘汰”,就是果断地处理掉那些落后和过剩的产能。
比如,神龙汽车一些老旧的工厂被关停,土地和设备资源被重新规划利用。
这虽然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就像给大树剪掉枯枝,是为了让它能长出更茁壮的新芽。
其次是“改造”,就是把现有的存量资产进行升级,让老树开新花。
岚图汽车工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它是在原来一个法系合资品牌的旧工厂基础上改造而来的,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质检、机器人自动化装配和5G工业互联网等最新技术,把一条传统的燃油车生产线,升级成了一条可以同时生产多种新能源车型的柔性化、数字化智能生产线。
这样做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大大缩短了建设周期,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效果。
最后是“新建”,就是积极拥抱未来,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
武汉不仅依靠东风这样的“国家队”进行内部转型,还大力引进了像小鹏、吉利路特斯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形成了“自主品牌、合资企业、新势力”并存的新格局。
更重要的是,围绕着整车厂,一大批核心零部件企业也来了,比如宁德时代的电池、安波福的智能座舱、芯擎科技的车规级芯片等等。
这样一来,从整车到最关键的电池、软件、芯片和新材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网络。
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努力,武汉的汽车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年以来,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过了百分之六十,在全部汽车产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这个比例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而岚图汽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它作为东风集团全力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破的希望。
它只用了短短7个月时间,就实现了从20万辆到30万辆的跨越,这个速度充分证明了转型的成功。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这两个“30万辆”,就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含义。
三十年前神龙的30万辆,是我们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见证。
而今天岚图的30万辆,则是我们用“技术创造市场”的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创造的成果。
这个过程,是中国汽车工业从一个学习者、追随者,转变为一个创新者、引领者的真实写照。
武汉的这段经历也告诉我们,传统的工业基础并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
只要我们有决心和勇气去进行自我革新,用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技术、新模式,就完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神龙到岚图,这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故事,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敢于拼搏,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