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里已经把火药味摆明了,奔驰入股吉利系智驾企业千里科技,出资13亿多,成第五大股东,这像一记直拳打在秋天的资本市场上,冷冽、带风感。
时间要从今年6月往回拨一点,千里科技在6月下旬丢出“千里智驾1.0”,对外讲车的AI化、座舱系统、城区与高速的融合路线,发布会现场有个小插曲——演示车在低速汇入口迟疑了两秒,台下有人交头接耳。
9月12日这家公司又抛出一个计划,拟在香港主板发H股,投行朋友小声说“窗口期紧、讲故事要硬核”,当时股价在10元上下波动,成交量几天里忽大忽小,这种节奏像在给后续事件预热。
9月中旬的上海金桥管委会公众号提到,奔驰在华的数字研发团队把城区和高速的领航辅助做到了量产边缘,目标是秋季上市的新纯电CLA,这条消息看似行业动态,实际是在给今天的股权转让铺垫。
9月25日早间,千里科技发布公告,力帆控股把1.356亿股通过协议转让给梅赛德斯‑奔驰在沪的数字技术公司,单价9.87元,合计大约13.39亿元,算下来占总股本3%,一进一出,力帆控股的比例降到10.68%。
这个价格点不神秘,接近公告前一周的成交均价,折溢价不夸张,像是“依规矩办事”的处理方式,自问一句,为什么是协议转让而不是大宗或竞价,答,背后是质押回购未妥善了结的重整安排。
公告里提到的重整草案把处置方式写死了,质权方是两家券商和投资平台,通过协议转让去落地回收,力帆控股在资金面上的确需要一个清理动作,这里没有阴谋,更多是债务表上该擦的灰尘。
奔驰的承诺期是12个月不减持,这个锁定期不算长也不短,像是“先坐一年观察席”,自问这是一票纯财务投资吗,答,从买方的主体名字看更偏业务协同,数字技术公司不管投收益表,更看研发闭环。
把镜头再往前推,2020年这家公司还是力帆科技的时候完成重整,引入吉利产业投资,品牌和业务逐步拆解再拼装,到了2025年2月改名千里科技,管理层换挡,印奇出任董事长,AI味道开始上头。
今年6月又有一个细节,原华为车BU首任总裁王军加入任联席总裁,组织里的研发方法论会更工程化,吉利系的李传海担任副董事长,决策链条里出现了产业资本与算法派的并行轨道。
看回此次交易的股东位次,天眼查显示奔驰数字技术进入前五,坐在一个微妙的位置,既不控盘,也不是“过客”,像在牌桌边上坐稳一个视角位,方便说话、也方便观察。
有人问,奔驰和吉利之间有老关系吗,这事不是今天才冒头,2018年底吉利集团通过子公司买入戴姆勒将近9.7%的投票权,当时喊长期持有,现在时间过去六年多,话变成了业务层面的互通。
另有一个点,千里科技在做的“汽车AI化”并不抽象,终端业务还有摩托和新能源车,现金流不像纯AI公司那样单线依赖,研发投入可以跨业务消化,样车和量产端的数据闭环会更粗粝也更真实。
有人担心3%的持股能推动什么,答案是董事会席位不看这个比例,话语权靠股东协议、业务共研、项目绑定,譬如城区领航的数据标注体系是否共用、仿真平台是否对接,这些比票数更关键。
我问了一个做高精地图的朋友,他说最近来自两家阵营的接口需求开始“趋同”,需要同一种语义层的定义,这种收敛,往往预示着供应链上游有人在牵线,节约重复成本,顺手还拉齐标准。
把视角拉到资本市场,9.87元这个价格背后,隐含的预期是H股上市窗口仍在,若秋季CLA的智驾口碑站住,情绪会给估值加点分,反之也会反噬,这不是玄学,是新势能下的双向验证。
你可能会说,这样的合作会不会挤压本土其他玩家的边际,我倾向于中性判断,国内智驾军备赛已经从“演示片”转向“可用性”,谁能把拥堵路段的跟车、汇入、施工绕行做稳,谁就获得真实口碑。
回到债务面的小脏数据,力帆控股的质押回购没按约走完,才有本次处置的触发,涉事的两家机构选择协议转让而非司法拍卖,说明谈判桌上还有余地,价格体系也因此没被砸坏。
另有一个现场式的细节,公告传出后,有投资者群里有人发了个算式,13.39亿除以1.356亿股等于9.87,底下有人回了句“算术过关”,这类直白的自嘲,透露出市场对透明度的微妙期待。
关于“千里智驾1.0”,路测视频里有个镜头在高架匝道,车道线被修补过,AI一度轻微蛇形,随即稳定,这种不完美不应被回避,恰恰说明算法在真实道路里还在长肌肉,用户的容忍度有边界。
奔驰数字技术此时入股,除了寻找中国路况的数据优势,也是在为自家车型打样,秋季落地的CLA若把城区与高速的衔接做顺,后续在其他车型复制就快了,供应链也能跟着吃到标准化红利。
换个角度,千里科技要上H股,讲法里必须有“国际车企生态伙伴”的段落,这笔投资在路演PPT里会是一页亮点,右下角会写锁定期12个月、业务协同两条线、联合里程多少公里。
我好奇一个问题,3%会不会继续加码,自答,大概率看两件事,CLA量产的口碑分和千里智驾后续版本的迭代速度,如果两者都走顺,明年议价会更高,如果卡壳,维持财务持有也能交差。
行业对照里,海外不少车企把软件栈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在中国市场则更务实,谁有数据、谁能快迭代就合作,智驾是规模化博弈,不是闭门造车,开源的地方要开,闭环的地方要闭。
风险点也摆在桌面,监管对城区智驾的规范在持续收紧,到商用的门槛每季度都在变,产品团队要应对的是动态合规,项目经理们的Gantt图会被反复修改,这些摩擦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以用户视角看,明年春天如果你在上海内环边上打到一辆搭载新系统的车,能不能做到“开上去就懂你”的细腻,这比KPI更能决定口碑,科技叙事要落到方向盘和刹车踏板的手感里。
资本之外的人会更在意安全冗余,一位硬件工程师提到域控的热设计在夏季暴晒条件下要过“烤箱”,实际车辆在地面温度60度的停车场静置两小时再启动,算力降频怎么兜底,这些是命门。
再说数据安全,跨企业协同下的样本脱敏、边缘训练、数据出境合规,都是实打实的门槛,做不好不是罚款那么简单,还会拖慢节奏,影响路线上的每一个点位。
今天的结论不急着下,奔驰拿3%,千里握方向,力帆控股卸一点包袱,债务链条顺一点,监管框架没变,产品要去路上找答案,这种多方协调像走钢丝,稳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