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总看到有人晒提车视频,配文“喜提爱车,真香!”可没过多久,同一个人又发一条:“刚提仨月,官降三万,心在滴血。”看得我直摇头。这年头买车,咋跟炒股似的?买完就跌,提车即亏,你说闹心不闹心?
以前咱们说“买车是大事”,一家人得商量好几个月,图的是个安心、耐用、开十年都不落伍。可现在呢?车企一个月推一款新车,半年一次改款,一年一换代,搞得消费者提车像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个月会不会“打脸”降价。更离谱的是,有些车刚上市就促销,老车主还没开热乎,新款直接降两万,配置还多一堆。这哪是买车,简直是当“慈善家”啊。
就拿江苏王先生来说吧,6月花25万入手某新能源SUV,9月新款上市,价格直降4万,多了自动泊车、座椅通风,连氛围灯都升级了。王先生气得差点“蹦起来”:“我这是花钱买教训?”可不是嘛,一天亏几百,三个月亏出一辆五菱宏光MINI EV,谁受得了?
这还不算完。整个车市都在“跌冒烟了”。捷豹路虎揽胜极光L官降19万,从前40多万的“装逼利器”直接变“性价比神车”;特斯拉Model 3不到一个月降1万,搞得准车主集体“持币观望”;A级车市场更是“白菜价”,轩逸、朗逸、卡罗拉裸车干到5万起,天都塌了,老车主心里也塌了。
可你以为只有车主愁?车企也好不到哪去。
奇瑞的李学用一句话戳破窗户纸:过去一年国内上了710款新车,听着挺热闹,结果月销过5000的才69款,还不到十分之一!710款新车,641款在“打酱油”,这不是资源浪费是啥?车企砸钱研发、铺渠道、打广告,结果新车一出,市场冷眼相待,销量扑街,钱打了水漂。
为啥这么拼?因为卷啊!电动化时代,节奏快得像坐火箭。以前研发一款车三四年,现在一年半就得上市,有的甚至半年就改款。为了“支棱起来”,车企只能疯狂上新,可问题是,消费者不傻,你换个颜色、改个中控屏就叫“全新升级”?糊弄鬼呢!
更头疼的是,价格战一打,利润全没。销量看着涨,财报却在亏。有些车企为了省钱,连三元催化剂里的贵金属都偷工减料,排放风险直线上升。生态环境部都点名了,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车是天天上路的,安全底线不能丢。
说到这儿,咱得聊聊本质问题:汽车到底该不该变成快消品?
岚图卢放说得对,汽车不是手机,也不是口红。它得扛高温、耐极寒、跑十万公里不出大毛病。车规级芯片缺陷率要求是1PPM以下,而消费电子允许500PPM——这差距,就是“耐用”和“快消”的根本区别。你让一辆车三年就换代,三年保值率掉到45%,那谁还敢当它是“伙伴”?迟早变成“一次性用品”。
再看产品本身,光拼发布速度,不拼技术沉淀,迟早翻车。比如某新势力,一年推四款车,结果哪款都不出彩,智能化“拉胯”,底盘调校像“老咕噜棒子”,用户吐槽:“说是科技公司,开起来像十年前的车。”
反观那些“慢工出细活”的品牌,反而“上头”。比如比亚迪汉,三年打磨,三电技术顶呱呱,百公里加速快,风阻系数低,安全性顶格,L2级辅助驾驶实用不鸡肋。再看小鹏G6,虽然也快节奏更新,但每一代都在智能化上真下功夫,城市NGP、800V快充,把技术“支棱”起来了,用户才愿意买单。
再拿理想L7和问界M7比,都是家用SUV,理想靠“床车”空间+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拿捏家庭用户;问界背靠华为智能化,鸿蒙座舱+ADS 2.0,开起来像“驾驶玩具”,自动泊车稳得一批。可问题来了,理想新款一出,老车主直呼“被背刺”;问界频繁OTA升级,搞得部分车主“系统越更越卡”。快,不一定香;慢,也不一定输。
说到底,汽车“快消化”愁的是所有人——车主怕亏钱,车企怕亏损,行业怕失控。一味追求“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排面,结果走路可能“摇头晃脑”地翻车。
车企真该想想,与其搞“七天一大改,三天一小更”,不如沉下心做技术、提品质。消费者也别被“新品焦虑”绑架,买车不是追新款手机,安全、可靠、耐用才是王道。
你说,一辆车,三年就过时,五年就淘汰,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快消品”吗?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