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尚界品牌首款车型尚界H5首批车主交付仪式在武康路390号举行。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华为终端中国智选车业务部部长于洋分别为首批车主交付。
尚界,作为华为鸿蒙智行的第五界,也是上汽集团继智己之后,第二个与外部本土合作伙伴深度打造的第二个子品牌。
而此次选择的武康路390号,正是中国与德国大众长达6年的桑塔纳轿车项目谈判所在地。按照上汽官方的说法,地点选择具有纪念意义。
和其他四界一样,华为鸿蒙座舱、乾崑智驾ADS 4无疑是最闪亮标签。这款定位15-20万级别的智能电动车型,上市一小时大定突破1万辆。
按照贾健旭的说法,尚界H5是一个新起点,也是一个伟大的开端,真正的智能来到了(20万元)这个级别。毕竟,对于上汽自主品牌而言,主流车型的交付均价就在20万元以下(今年1-8月,上汽乘用车新车交付均价在19万元左右)。
这句话,似乎也是说给另一个品牌—智己。
曾经作为上汽集团的“一号工程”和唯一高端品牌,智己的诞生一度被寄予厚望。「突破20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主打技术创新与高端智电」的口号,依然在回响。但,年度考核却从未及格。
2022年6月,智己推出首款车型L7,定位中大型豪华纯电轿车,但市场表现未达预期。全年销量不到5000辆,当年12月交付量更是下滑至455辆。即便是智能化配置拉满,但显然市场对车型价格的接受度并不高。
进入2023年,随着陆续推出新车,智己销量迎来增长,全年销量达3.83万辆(实际交付仅约3万辆)。这一成绩仍未完成年初设定的4.5万辆目标,月均销量仅约3200辆。
2024年,LS6的放量成为增长新引擎,全年销量达6.55万辆。但,最终全年仅完成12-13万辆目标的55%左右。这一年,由于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开对标“车圈顶流”小米SU7,以及标错小米汽车关键参数,智己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今年,智己把销量目标回退至10万辆。但,前8月销量3.28万辆仅完成年度目标的32.8%,即便加上9月1.11万辆,前三季度也仅完成年度目标的不到50%。
而随着智己不断下调车型价位,后续其与商界的交集区域将被持续放大。同时,随着上汽合资品牌—大众和通用也在不断加码智能电动车型的出新,智己的压力不减反增。
同时,一直被智己视为杀手锏的AI生态座舱(斑马)以及智驾大模型(Momenta),如今,更是要正面对抗来自华为全栈智能化技术的强势压力。而华为无论是鸿蒙座舱,还是乾崑智驾,在终端市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斑马和Momenta。
去年年底以来,上汽更是陆续抽调5000名工程师与青年骨干组建专属团队,围绕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智舱智驾等方面,与华为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研发。
要知道,尚界和智己的背后,也是两家中国头部科技巨头的对决,一家是华为,一家是阿里巴巴(也是智己的创始股东)。尤其是在座舱部分,前有华为鸿蒙,后有阿里斑马。
实际上,作为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联合孵化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及解决方案供应商,斑马智行的起步要早于华为。在巅峰时刻,斑马也是首个规模化上车,并进入合资品牌体系的中国供应商。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斑马智行对外表示,截至目前,累计合作上汽、大众、宝马、本田、吉利等40多个汽车品牌,落地超过800万辆汽车。
不过,根据港股IPO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及今年第一季度,斑马智行分别实现营收8.05亿元、8.72亿元、8.24亿元、1.36亿元。营收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背后,既有行业价格战以的影响,也有斑马智行搭载量增速大幅下滑的直接因素导致。而在整体智能座舱市场搭载量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突出。
比如,按照斑马智行招股书给出的出货量数据,2024年233.4万台对应8.24亿营收,单台收入353.04元;相比2022年单台收入964.07元,单车价值量大幅下滑63.38%。
这一点,招股书中也明确指出:亏损状况主要归因于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对基础技术的大量前期投资,为加速市场采纳及获取定点而采取战略定价。
此外,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智能座舱交付新车927.67万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增长至1682.3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7.3%。
三年间,斑马智行前装搭载(署名斑马的完整解决方案,非模块化软件合作)车型交付量则是从2022年的24.90万辆,下滑至2024年的20.48万辆;同期,华为鸿蒙座舱的搭载交付量则是从7.35万辆大幅增长至51.59万辆。
截图来自斑马智行港股公开材料
而作为斑马智行的最大客户,来自上汽的收入占比,在今年一季度依然达到47.8%(相比2024年还上升了9个百分点)。再加上两家大众合资公司,三个大客户占到了2024年公司总营收的82.8%。
此外,在大众的合作,目前仅存的就是与摩斯智联的项目。而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品牌,去年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交付量更是已经跌至不到2万辆,捷达品牌全年也仅有不到12万辆。
这种高度依赖,加上斑马智行在非上汽客户开拓上的进展不利,也进一步凸显风险。此外,大众中国也在寻找更多替代者,包括大众与中科创达的合资公司。此外,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品牌也在今年开始上马华为鸿蒙座舱。
如今,随着华为正式“入主”上汽供应链体系,尚界对局智己的戏码也正式开始上演。华为对阵斑马+Momenta的智能化技术战也在悄然打响。尤其是尚界后续销量的表现,无疑将决定未来上汽对于核心供应链的偏好选择。
要知道,在2021年,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在面对媒体提出的“ 是否会与华为合作”,说出了著名的“ 灵魂论”。一转身,上汽更是追加了对斑马智行的投资(四大股东联合增资30亿元)。
另一个本土典型代表玩家—亿咖通,按照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相关座舱技术产品已累计搭载于全球超810万辆汽车。2024年总出货量达到创历史纪录的超200万台,这家公司从早前的软件起家,逐步升级为软硬全栈供应商。
此外,去年,亿咖通还成功赢得大众集团旗下大众及斯柯达品牌全球车型项目定点,后者也曾是斑马智行的主要合作客户。同时,凭借Flyme Auto系统,亿咖通也拿到了头部豪华品牌车企的项目定点。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给出的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Flyme Auto座舱解决方案的新车交付量达到28.07万辆,成为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有意思的是,在斑马智行的招股书中,这样写到:按搭载量计算,2024年斑马智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位居行业榜首,超过中国市场上任何其他供应商。显然,这样的数据,值得商榷和进一步的考证。
而随着华为鸿蒙合作车企和落地车型的快速增加,尤其是华为引望主体的独立,更多车企的入股,都在不断推高华为鸿蒙方案(尤其是芯片的自研和自主可控)在市场的号召力。
与此同时,斑马智行还身陷亏损泥沼。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斑马智行分别亏损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26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大幅亏损15.8亿元,处于长期的入不敷出境地。
而在过去几年时间,斑马智行的高管团队也是陆续出走。在中国智能座舱行业,斑马智行也算得上是一所黄埔军校。
比如,斑马智行原副总裁、CTO王军加入比亚迪智能座舱团队,负责座舱架构和地图研发。阿里系的戴玮也在去年接替张春晖,出任斑马智行联席CEO。这还是只是冰山一角。
至于斑马智行早期的核心团队,也几乎是“去向各异”。而今年4月离职的原斑马智行CFO夏莲更是在朋友圈直言,“不看好公司业务发展,上市圈钱不是人生追求和理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