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动车卖不动了!福特刚刚宣布在德国科隆工厂裁员1000人,而这只是欧洲汽车业裁员潮的冰山一角。自从电动车转型号角吹响,传统车企仿佛踏上了一条荆棘之路。
大众,奔驰,奥迪等巨头纷纷挥刀裁员,背后是中国电动车崛起的速度远超预期,以及欧洲市场充电设施不足,政策支持乏力的残酷现实。
福特汽车宣布在德国科隆工厂裁减1000名员工,并计划将工厂从两班制生产调整为单班制。这一决定源于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持续低于预期。科隆工厂是福特在欧洲的首个电动汽车生产中心,福特曾对其寄予厚望并投入巨资。
2021年,福特投资10亿美元将其改造为电动车工厂,2023年又追加20亿美元打造碳中和生产基地。然而如今,这座工厂却成为了欧洲电动车市场遇冷的缩影。这已经不是福特第一次在欧洲裁员。去年福特就宣布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的计划。
福特将欧洲电动车需求低迷归咎于充电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政府激励政策的缺乏。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德国电动汽车销量大幅下降28.6%,这一下滑与德国政府自去年12月起取消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密切相关。
欧洲汽车制造业正经历“结构性裁员”风暴,企业并非因短期亏损而收缩,而是彻底剥离与燃油车强绑定的业务单元。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内燃机工程师,变速箱生产线工人,燃油泵技术员等职位在电动化时代已无生存空间。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给欧洲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比亚迪等中国车企凭借价格亲民的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成功打入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
中国车企不仅在产品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在技术上也不断创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安全性与续航优势打破技术边界;华为赋能车企,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重构出行体验。完善的产业链协同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从电池原材料供应到整车制造形成高效闭环。
面对中国车企的竞争,欧洲传统车企显得力不从心。奔驰CEO甚至表示要“熬到中国价格战打完再看”。然而有网友直言:“可能等不到了,中国价格战不会结束,创新永无止境”。
欧洲实施的新碳排放法规进一步增加了车企压力。自2025年1月1日起,欧盟将新车平均排放量限制为不超过每公里93.6克,未达标企业或面临高达160亿欧元的巨额罚款。这意味着多数汽车制造商需要实现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来自于电动汽车才能避免重罚。
然而欧洲市场的电动车普及面临多重挑战。高昂的电力成本,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消费者信心低迷使纯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增长受阻。目前欧盟市场电动车销量仅占市场份额的13%,比预期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
供应链企业也受到严重冲击。生产涡轮增压器的博格华纳欧洲订单量在2024年骤降67%,直接导致法国工厂关闭。电动车对零部件集成度的要求远高于传统燃油车,传统燃油车需要1.2万个零部件,而特斯拉ModelY仅用6000个。
欧洲在电池技术领域的短板加剧了转型压力。曾被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冠军”瑞典北方伏特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其他欧洲电池项目也纷纷搁置。欧洲本土电池产能仅能满足30%需求,导致欧洲车企在关键部件上丧失议价权。
采埃孚CEO柯皓哲坦言:“我们就像背着沙袋赛跑。”关闭工厂和裁员的决策极其痛苦,但“如果不甩掉燃油车时代的包袱,企业将无法轻装上阵”。
与美国车企相比,欧洲车企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美国可能出台的高关税政策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构成威胁。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认为,德国出现在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关税名单上只是时间问题,届时德国产业将遭受重创。
在这场转型风暴中,中国市场却成为福特的亮点。2024年福特在中国市场实现了约44.09亿元的盈利,这是7年来首次全年盈利。这一成功主要归功于吴胜波担任福特中国总裁后实施的战略调整。
福特中国采取“轻资产”战略,精简车型,聚焦核心产品,并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出口中心”。2023年和2024年,从中国出口的福特汽车数量超过了27万辆。福特还停产了福克斯,福睿斯等低利润的燃油车型,把重点放在了野马,林肯等热门车型上。
然而即使在中国市场,福特的电动车业务也面临挑战。去年全年,福特在电动车业务上的亏损达到了51亿美元,今年第二季度,电动车业务持续亏损13亿美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