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

说起这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那真是热闹非凡,一个个新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有的一飞冲天,有的却悄无声息地倒下了。

今天咱们要聊的,就是那个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让人一声叹息的威马汽车。

很多人可能还在纳闷,一个融到过几百亿,背后有腾讯、百度这样大公司站台的明星企业,怎么就走到了创始人失联、工厂停产、车主维权无门的地步呢?

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有驾

这背后发生的事情,可比电视剧里的商战要复杂和现实得多。

咱们得从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说起。

这位可不是个初出茅庐的小白,他在汽车行业里算得上是位资深的老将了。

早年在吉利汽车工作,还深度参与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并把沃尔沃生产线成功搬回国内的大项目。

可以说,无论是技术、生产还是资本运作,他都经验丰富。

2015年,眼看着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来了,沈晖决定自己创业,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造出老百姓真正买得起、用得上的智能电动车。

这个朴实的想法在当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也引来了大笔的投资。

最初那几年,威马汽车确实是顺风顺水。

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有驾

资本市场非常看好,几百亿的资金很快就到位了,有了钱,威马的架势也拉得十足。

在温州和黄冈两地同时开建了现代化的工厂,团队规模也从几百人迅速扩张到三千多人,甚至在国外都设立了办事处。

他们推出的第一款车威马EX5,市场反响相当不错,凭借着舒适的乘坐体验和相对较低的噪音,每个月都能卖出两千多台。

在当时那个造车新势力刚刚起步的年代,威马妥妥地站稳了第一梯队,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企业规模的急速膨胀,往往会掩盖掉许多致命的问题。

威马的第一个大问题就出在了花钱上。

根据后来披露的信息,公司的开销大得惊人,其中最让人议论纷纷的是,创始人沈晖一个人的年薪就超过了一个亿,而整个公司三千多名员工的总工资支出也不过十七个多亿。

这笔账怎么算都让人觉得不太对劲。

更严重的是,公司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比如在2021年,公司全年的收入大约是三十亿,但亏损额却高达八十多亿,这烧钱的速度比挣钱的速度快了两倍还多。

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有驾

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公司只能严重依赖政府的补贴来勉强维持,而本该投入最多的研发经费,却被一再削减。

研发投入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威马在产品上的掉队。

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今天你领先,明天可能就落后了。

当其他品牌都在大力发展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技术的时候,威马的车型更新却变得越来越慢,渐渐地就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了。

同时,威马在核心技术上也有短板,像电池、芯片这些最关键的零部件都需要向外部采购。

这就导致一旦上游供应链出现问题,比如2020年全球芯片价格大涨,威马的生产线就立刻被卡住了脖子,产能直接掉了一半,销量也跟着跌到了一千台左右。

眼看着公司的资金窟窿越来越大,威马开始寻求上市来筹集资金,但这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能抓住。

从申请科创板,到尝试借壳上市,再到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威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面对威马糟糕的财务数据和不明朗的前景,没有投资者愿意接手。

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有驾

上市无望,威马的现金流彻底断裂,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

供应商因为拿不到货款停止供货,生产线被迫停工,大批已经生产出来的车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全国各地的售后服务网点也关掉了一大半,很多车主的车坏了,修一次要等上好几个星期。

更雪上加霜的是,老东家吉利公司的一场官司,法院判决威马因侵犯商业秘密需要赔偿六亿多元,这彻底压垮了本就脆弱的资金链。

到了2023年,威马汽车的困境已经无法挽回。

据统计,公司总负债高达两百五十亿元,而净资产仅剩九十六亿,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同年10月,法院正式受理了威马的预重整申请。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创始人沈晖在去德国慕尼黑参加完车展后,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他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区,充满了前来讨债和维权的留言。

公司陷入瘫痪,最痛苦的莫过于那几万名威马车主。

沈晖失联,威马停产,车主售后无门-有驾

他们当初满怀期待买下的智能汽车,如今很多功能都成了摆设。

由于服务器停止运营,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一直无法打开,这意味着像远程解锁、提前打开空调这些便捷功能已经全部失效。

车辆的故障率越来越高,但配件却根本买不到。

二手车市场更是惨不忍睹,一辆当初花了十几万买的车,现在价格跌了一半都未必有人要,甚至有车主去维权时,还被要求缴纳车辆的折价费用。

虽然到了2025年,有一家深圳的公司出资十亿元接手了威马的部分资产,并提出了一个重整计划,打算清理库存、恢复老款车型的生产,还给部分员工补发了拖欠的工资。

但这个计划的前景并不乐观。

接盘方宝能集团自身也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能否持续输血是个大大的问号。

威马剩下的技术团队只有一百多人,技术开发早已停滞,车载系统比同行落后了三到五年。

在如今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市场里,比亚迪一年能出口四十多万辆车,整个市场的年销量接近六百万辆,威马的市场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5%萎缩到了不足0.5%。

前不久,官方微博发了一张写着“好事将近”的图片,但很快又删除了,这种不确定的信号更让外界感到担忧。

威马汽车的故事,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它告诉我们,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光有好的开局和响亮的名声是远远不够的,稳健的经营、核心的技术和对用户的责任,才是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