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涉嫌虚假宣传引发集体诉讼,8月开庭或掀行业风暴

小米汽车被车主正式起诉,8月20日将在上海松江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因为宣传的“碳纤维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车辆实测效果与广告严重不符,补偿方案也未能安抚怒不可遏的消费者。

事件持续发酵,行业内外关于小米诚信的质疑声几乎要冲破朋友圈。

印象最深的还是今年春天,一个平常不过的交车日,却意外地成为众多小米SU7 Ultra车主愤怒的起点。

小米汽车涉嫌虚假宣传引发集体诉讼,8月开庭或掀行业风暴-有驾

谁能想到,售价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配,在实际体验里竟成了车主们的“白日梦”?

小米官方曾把这项配置说得天花乱坠,直播时雷军亲自站台,高调承诺“完全复刻原型车的结构与功能”,“双风道可实现高效导流、前部空气动力优化”,光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

谁料到了5月,首批拿到车的用户亲测,前舱盖不仅没什么导流效果,也无法有效产生下压力——最骚气的是,车机系统还暗中限制了性能参数。

那些早早抱上新车的“小米粉”,这下真是傻了眼。

我在网上刷到一则视频,几个维权群里的车主夜里一起直播,有的气得话都说不清楚。

他们说,自己不图什么酷炫花哨,“咱们掏钱买这配置,是奔那功能去的。啥叫碳纤维双风道,咱是真信了!”他们又无奈又愤怒——毕竟,没人愿意当大公司的科技噱头裹挟下的“测试员”。

事情一传十、十传百。

很快,全国各地相同遭遇的车主们建起了维权群,人数短短几天就破了300。

这些人里有程序员,有自媒体人,也有普通的白领,原本素不相识,但因为这桩买车“事故”走到了一起。

他们联合录制视频,要求小米回应,并喊话“无条件原价退车”,甚至声称要拿起法律武器,走集体诉讼的路子。

看得出来,车主们不仅要要说法,还要争公道,他们不是为了博个眼球,而是对权利的较真儿。

作为回应,小米汽车5月7日发了份道歉声明。

方案看似“人性化”:未交付的订单可换回经典铝制前舱盖,已经提车和错过改装期限的,则送2万积分补偿,能积分兑换购车精品。

可300多个车主齐刷刷表示不买账:“4万多的承诺,最后给我们点积分,是拿消费者当小孩哄?”舱盖风口的气流没有来,气愤的风暴倒在蔓延。

小米汽车涉嫌虚假宣传引发集体诉讼,8月开庭或掀行业风暴-有驾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杭州的车主。

他说,忍了几个月,也没等来厂家的实质性解决方案,只能走上诉讼这条路,“车不是用来赌运气的,谁知道用了几年会不会出更大问题?

”这一次,他和其他几位“挖孔板”配置车主,已经正式将小米汽车告上法庭——据说被告包括小米集团旗下多家关联公司。

这种跨地区、集体性的维权与诉讼,在国内电车圈也算是头一次。

围绕这起风波,近日又有了新突破。

根据工商信息显示,7月17日,一位王姓原告把小米汽车科技公司、景明科技、小米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揽子关联公司告了,案由明确为买卖合同纠纷,八月二十日将在上海松江法院开庭。

消息一出,微信群、论坛、社交平台热度瞬间爆棚。

大家都在问:“是不是那些维权的车主?”、“小米会不会选择妥协认输?”、“集体诉讼到底能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改变?”

其实,这场争议不光考验小米汽车的底线,也在拷问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诚信。

很多老电车粉一下子联想到了前几年的特斯拉“刹车门”事件。

当年,几位车主同样是在上海国际车展撒泼喊冤,闹出了轰动全国的大新闻,可最终司法鉴定结果却是特斯拉“并无故障”,维权人还被判了输了、道歉和赔偿。

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谁更值得信任?

再比如理想汽车“座椅现水银”,他们选择直面问题,公开检测、第一时间更换配件,还承担了后续全部损失。

谁在认真解决问题,又是谁讨巧耍滑头,局外人其实都看得明白。

小米汽车涉嫌虚假宣传引发集体诉讼,8月开庭或掀行业风暴-有驾

回到小米这个案例,如今业内权威已经表态了。

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戴盛仪教授公开说,小米此举已经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完全有理由靠《消法》第五十五条主张“退一赔三”。

这话掷地有声,却也提醒所有车企——诚信的底牌,可丢不起。

我看的时候,脑海老是闪出一个画面:那些夜里点开车主群聊的人,手机屏幕里满是“退车”“起诉”“失望”等词。

一个买车的决定,本该是拉近家人关系、让生活更舒服的选择,结果却成了隐隐的不安和隔阂。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骗局:你信了广告,帮着品牌讲故事,结果最后觉醒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被收割的“韭菜”。

也许小米汽车最终会选择继续“打太极”,补偿不过是积分的升级大礼包;也或许,随着案件审理,法院会判定涉嫌虚假宣传,真让厂商吃一次大亏。

这些走上法庭、走进聚光灯下的维权群体,为后来者吹响了防骗的哨声。

你不得不承认,在消费者面前,品牌真正的底气绝非流量和噱头,而是一次次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诚意。

说起来,买卖纠纷从来都是公司和顾客之间最明晰、也最无情的界限。

标价、功能、广告词——缺了一样,某一方都可能因此陷入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事件最终会如何收场,谁输谁赢其实不算最重要。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消费者,能不能借着法律的力量守住应得的权利,顺带也倒逼企业收敛浮夸的承诺,把心思花在造好车本身?

还有些朋友问我,这种车主维权有没有用?

其实,每个人的呼吁和较真,都是让行业变得更好的底气。

天高路远,小心驶得万年车。

在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车主”的日子里,也许该学会反复追问:我买到的,真的是承诺里的全部吗?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更没人乐意为一张“随口而出的承诺”买单。

距离开庭还有一个月,故事才刚刚开幕。

这场关乎消费信任和企业责任的大戏,会不会照亮更多人的购车之路?

咱们不妨拭目以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