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刹车,心跳蹿到喉咙口,方向盘自己拽走了两次。
视频里只有我的“哎哟我去”,没有英雄配乐。
时速接近一百,问界M8在左车道,前车像变戏法一样把本车道的障碍物露了个正脸,右侧两辆大货车正往左挤。
操场上的“懂车帝36车测试”刚忙完体测,我这边直接打了场客场生死战。
跑分好看?
先等等,活下来再谈。
把时间倒回到一分多钟前,我还在琢磨午饭吃啥。
阳光刺得人眯眼,巡航开着,心想着再开一站下去休息。
前车突然右打灯就走,像把窗帘拉到一边,我才看见地上躺着一团不规整的东西,应该是掉落物,靠近中线。
右后那辆大货车抬头就往左压,我本能去踩刹车,方向盘先动了,左避一把、回中、右避一把,干净利落,没有多余动作。
那两下的劲道,不像人手的试探,是那种“算好了就去”的狠。
有人盯着行车记录仪问:屏幕上没亮AES,是不是你自己扭的?
我当场翻了车机的力矩波形,拉、稳、回——曲线像心电图,平静得让人后背发凉。
人手临场,通常会有“抖—修正—再抖”的小动作,叠加速度带来的紧张,细节藏不住。
别把这段当成炫耀,我更像被拎着后脖颈的猫,乖得不行。
说回争议。
懂车帝的测试意义不小,统一场地、统一项目、可复现,这些都是行业需要的标尺。
可高速路不是实验室,遮挡、光影、心理波动、速度差,全是活的。
一个细节给你感受一下:100km/h就是27.8米/秒,人类反应0.8秒很常见,光是“看见到踩下去”,就可能丢出去二十多米;再叠加遮挡解除后的识别迟滞,你还没来得及决定“绕还是刹”,距离已经被时间吞掉了。
机器在这时候的优势是执行链路短,不纠结。
技术这边,不讲虚的。
AEB优先刹停,eAES是增强型自动紧急转向,触发区间大致是50到145km/h,识别目标包含行人、两轮、逆行甚至“大车夹心”。
它不挑驾驶状态,人驾、智驾都默认开启。
真正难的是横向让道的控制边界:转向执行器要硬朗,ESP要死盯车身姿态,感知要把两侧临线安全区的空隙算明白。
行业里不少品牌迟迟不开这手,就是横向责任不好扛——让过去了你是英雄,顶着去出事了,法务先头疼。
把那两次避让当球赛复盘也挺合适。
第一次出现的障碍在我车道偏内侧,系统走“短横移+快速回中”的路线,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把横向加速度压在车身稳定的舒适区,方向角速度有明显的上线,像被牵着。
回中不是回“原车道中心”,而是回“当前最安全的局部位置”。
第二个障碍出现在右偏,系统迅速再算路径,略向右切,留出与大货车的缓冲区。
你要是看过高水平的门将两连扑,会懂那种节奏感:动作少,效率高,命保住就算赢。
我也做了检讨。
回家第一件事是清了摄像头的玻璃,擦了毫米波的盖板,胎压看了四轮,刹车片扫一眼厚度。
主动安全的“眼、手、脚”,脏了、软了、薄了,系统再聪明也抓不住你。
设置页翻了一圈,AEB、eAES、NCA确认开启,阈值和提示都过一遍。
现实里,驾驶不再是一个人的独奏,像乐队排练,哪个乐手偷懒,整体就跑调。
网上争论最有趣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人们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哪。
测评里一个环节没过,截图在群里飞;现实里一次漂亮的救场,常被一句“运气好”带过。
注意力总有偏好,我偷懒时也一样。
问题是,产品要靠两条腿走路——基础测试补短板,长尾场景拼实战。
像足球俱乐部的训练课和周末联赛,你不能拿一边去否定另一边。
顺带提个小数据做压箱底。
国内公开事故数据里,高速因障碍物导致的碰撞,有相当比例发生在遮挡解除后的短时间内;而车辆执行横向规避引发的二次事故,多见于侧向空隙评估不足、路面附着差、或后车跟车过近。
换句话说,eAES要靠谱,感知得“广”,控制得“稳”,策略得“胆大心细”。
行业里这三项没有捷径,堆训练数据、调控制器、磨风控边界,哪项都费钱费年头。
情绪那天晚上才慢慢冒头。
我坐在车里发了一会儿呆,想起两年前雨夜的一次急刹——那次系统只刹没绕,我骂了它一路,回家才意识到路面太湿,绕的代价可能更大。
机器的价值观,有时比人更现实:命优先,体面靠后。
我现在更能接受短时间的“被拽走”,比起事故后的长时间懊悔,脸丢一秒算什么。
顺口讲个对比。
篮球场上,顶级后卫压着节奏推进,突然被包夹,他不是每次都能穿针引线,有时把球往边线一拨,先保个球权,下一回合再算账。
eAES的“让道”就像这一下,谈不上优雅,却是活着的打法。
你可能会问:那这种“拎走”能不能给我一个更明确的提示?
我也希望有,像HUD上一条粗暴的横向避让条,或者方向盘震动更明显一点,哪怕顺便怼我一句“别抢”。
厂商要是看见了,抄作业不收版权费。
舆论这几天热乎,但别忘了把热度变成改进。
把这次双避的要素做成标准场景,放进测试集——遮挡解除、双目标、速度差、侧向限宽、回中策略,拆成项测,哪家能稳定通过,谁就更有底气。
用户不做小白鼠,工程拿数据说话,这比谁在评论区嘴硬有效得多。
关键词你也别嫌我刻意提:问界M8、eAES、AEB、NCA、高速障碍物、懂车帝测试、自动紧急转向,这些词多被搜,留给算法一个门牌号。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听你一嘴。
你愿不愿意把关键一秒交给系统?
别急着站队,先想一想你最近一次手心冒汗的路况。
如果那一秒有人帮你把方向板正,你会不会松口气。
留言区见,我在这边开个小本本,把真故事记下来,下次我们一起做场“战术板复盘”。
你要是有视频,记得打码,别让隐私被八卦吃了。
至于我,今晚回家路上会慢一点,顺便再听一遍方向盘的电机声,像给老队友点个名:兄弟,今天干得不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