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又有汽车制造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
以哪吒汽车为例,由于其市场表现欠佳,在10月份甚至都未敢公布当月销量数据。
然而,数据是无法长期隐瞒的。据行业内人士依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推测,哪吒汽车10月的销量大概在8000辆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跑汽车当月销量飙升至4.2万辆,成功跻身新势力车企销量排行榜第三名。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作为同一时期创立的车企,二者技术实力相当,产品也难分高下,为何零跑能够迅速崭露头角,哪吒汽车却始终默默无闻呢?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要原因在于,哪吒汽车过于自负,导致发展策略出现偏差。
尽管不少人觉得哪吒汽车发展不佳是因为名字没取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毕竟,比亚迪这个名字也并非特别出众,却能做到行业龙头的位置。
相较之下,哪吒这个名字反而显得更为灵动好听。
或许正是因为名字讨喜,让哪吒汽车产生了优越感,真把自己当作神话里无所不能的哪吒了。
起初,哪吒和零跑一样,主打性价比路线。
当时,哪吒AYA售价仅6万,哪吒X定价也不过8万。
凭借这样的亲民价格策略,哪吒汽车开局颇为顺利。
只要深耕入门级家用车市场,站稳脚跟并非难事。
可还没把低端市场做精做透,哪吒汽车便急于向高端市场进军。
例如,哪吒S猎装车定价高达21万,哪吒GT更是卖到22万。
高价也就罢了,这两款车型还都属于小众品类——一个是旅行车,一个是双门轿跑。
如此定位,想要获得可观销量几乎不可能。
反观零跑汽车,专注于家用代步车领域,这一决策使其占据了市场先机。
看似平淡无奇的定位,实则蕴含巨大优势。
10 - 15万价格区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利润空间可观,此前还存在较大市场空白。
直到今年,深蓝汽车才加入竞争;而在去年,该领域几乎没有强劲对手。
即便如今竞争加剧,零跑汽车也早已稳固了市场地位。
虽然还不能说完全高枕无忧,但至少能够保证盈利。反观哪吒汽车,甚至都面临着资金紧张、工资发放困难的局面。
第二个原因是,零跑汽车的技术实力不容小觑。
尽管有人认为零跑汽车只是模仿者,依靠增程式技术才得以发展,自身并无核心技术。
但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实际上,零跑汽车并非理想汽车的复刻版,而是更像比亚迪,早已掌握了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无论是三电系统,还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成果。
就拿芯片来说,连实力强劲的比亚迪都需要外购芯片,零跑却拥有自主研发的凌芯01芯片。
凭借这一技术优势,零跑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
当然,也有人质疑,零跑的技术再强,能强过小鹏和问界吗?
对于这种观点,其实无需过多辩驳。
的确,小鹏和问界的技术更为先进,但这些高端技术主要应用于高价车型,在入门级家用车领域,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以长安汽车为例,阿维塔车型搭载华为ADS 3.0智驾系统,而深蓝车型仅配备ADS SE系统。
与零跑汽车相比,并没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而且,零跑通过全栈自研,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实现价格优势。
比如,售价15万的零跑C11,纯电续航可达300公里,还配备了车载冰箱、智能大屏和舒适座椅等配置。
这样的产品竞争力,深蓝汽车难以企及,哪吒汽车更是望尘莫及。
尽管哪吒L也推出了增程式车型,价格也较为亲民。
但拆开车辆查看,其焊接工艺粗糙,品质难以令人满意。
第三个原因是,哪吒汽车过度依赖营销,最终适得其反。
虽然负面流量也能带来关注度,但这种思路在娱乐圈或许可行,在汽车行业却行不通。
以小鹏和长城汽车为例,曾因一些不当事件引发公众反感,至今仍有一定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哪吒汽车看似情况稍好,但也犯了类似错误。
例如,长期依靠周鸿祎来获取流量。
然而,周鸿祎并不懂汽车制造,甚至连驾照都没有。
即便说他懂车,也仅限于豪华车型,对家用代步车领域了解甚少。
原本想要宣传哪吒L的品质可靠,却安排一个体型较胖的人坐在引擎盖上,结果引擎盖被坐变形。
虽然获得了一定关注,但更多是沦为公众笑柄。
指望靠这种流量提升销量,显然不切实际。
产品本身实力不足,即便获得流量,也只会将自身缺陷放大。
最终的结果是,哪吒汽车销量持续下滑,创始人张勇也饱受诟病。
察觉到形势不妙后,下半年哪吒汽车变得低调许多。
反观零跑汽车,几乎不依靠营销炒作。
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在默默积累发展。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根据杰兰路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零跑汽车的品牌知名度得分在80 - 90分之间。
虽然比不上理想和问界,但已经可以与仰望、别克等品牌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哪吒汽车发展不顺,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踩了诸多“雷区”。
追根溯源,是其错把一时的热度当作自身实力,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以哪吒汽车目前的实力和水平,若能脚踏实地,深耕入门级家用车市场,尚有发展机会。
可它却盲目追求高端市场,既缺乏核心技术,又没有良好口碑,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