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省钱,车企磨镰刀,电车更费钱

近年来,电动汽车以其环保和低使用成本的形象,走进了越来越多家庭的视野。

很多人在购车时都会被这样一笔账所吸引:电费比油费便宜得多,而且没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保养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算下来,一辆电车开上几年,似乎能省出一大笔钱。

电动车不省钱,车企磨镰刀,电车更费钱-有驾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初那个“省钱”的美好愿景,正在被一个个新增的收费项目所打破,一种新的、看不见的开销正在悄然形成。

我们先从买车的那一刻说起。

过去我们买一辆燃油车,价格谈好,付了钱,这辆车的大部分功能就都属于你了,后续除了加油、保养、保险,基本没有来自汽车制造商的直接收费。

但现在的电动汽车,正在变成一个全新的物种。

有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购车清单,除了车辆本身的价格,还附带了一长串的功能列表,其中一部分是当前可以免费使用的,另一部分则已经开始收费。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将这些功能全部转化为付费项目,总计的费用竟然高达七万多元。

这个数字对于一辆二十多万的家用车来说,已经占到了车价的三成左右。

更夸张的是,这份清单里甚至还没包括某些品牌推出的、带有交互功能的“高科技前盖板”,单这一个配件的选装价格就达到了四万多元。

如果把这也算上,那么这些软件和服务的潜在价值已经接近车价的一半了。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在买车时,实际上不仅仅是买了一套交通工具的硬件,更是为一大堆预装在车里、等待未来被“激活”的软件功能支付了硬件成本。

电动车不省钱,车企磨镰刀,电车更费钱-有驾

汽车公司正在将一次性的销售行为,转变为一种可以长期提供服务并持续收费的商业模式。

接着我们再聊聊保养的问题。

电动车没有发动机,不需要换机油、机滤,这确实是它在结构上的一个巨大优势,也因此被宣传为“基本免保养”。

但实际情况是,汽车厂商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服务项目来填补这块空白。

一些品牌推出了年度服务套餐,价格在每年一千三百元左右。

这个套餐里包含了什么呢?

除了每年近两百元的车联网基础服务费之外,还赫然写着“提供免费保养服务”。

这就让很多车主感到困惑了,既然宣传说电动车没什么可保养的,为什么又要我花钱买一个包含“免费保养”的服务包呢?

其实,这里的“保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更换油液和易损件了,而是转向了对电池健康度的检测、三电系统的软件检查与升级、以及车辆各项电子系统的诊断。

这些服务虽然不像换机油那样直观,但车企将其打包成一个增值的、确保车辆安全的年度服务,让车主觉得这笔钱花得有必要。

所谓的“零保养费”,可能只是“零传统保养费”,而新的、基于软件和电子系统的维护费用,已经悄然取代了它的位置。

车辆内部的智能化功能,更是成为了收费项目的重灾区。

电动车不省钱,车企磨镰刀,电车更费钱-有驾

在智能手机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为各种App的会员付费,而汽车公司显然也从中学到了精髓。

如今,在很多品牌的电动车上,地图导航的高级功能需要付费订阅,在线音乐的高品质音源需要开通会员,更不用说那些代表着未来趋势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很多都是采用按月或按年的订阅制。

有人可能会觉得,车机导航不好用,我可以用手机,车里听歌我可以用蓝牙连接手机,这些费用都可以省掉。

但汽车厂商也有办法让你不得不使用他们的服务。

此前就有过这样的案例,有车主因为没有续费车联网会员,竟然在驾驶过程中,车辆的中控大屏上弹出了广告,严重干扰了驾驶安全和体验。

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也揭示了一种趋势:汽车制造商正在通过掌控车辆的操作系统,来引导甚至“强制”用户为服务付费。

更有国外车企曾短暂尝试过对车辆的刹车性能提升进行软件收费,虽然因争议巨大而取消,但这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当汽车的每一个功能都由芯片和软件控制,并且与厂商的云端服务器相连时,理论上,任何一个功能都可以被设置为一个付费开关。

除了汽车制造商,为电动车提供能源补给的充电桩运营商,也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新的商机。

我们去公共充电桩充电,支付的费用通常由两部分构成:基础的电费和服务费。

电费相对固定,但服务费则由运营商自行定价。

电动车不省钱,车企磨镰刀,电车更费钱-有驾

近些年,很多车主都明显感觉到,充电服务费,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已经上涨了不少。

但这还不是全部,更精细化的收费模式已经出现。

一些充电桩运营商推出了会员服务,只有付费成为会员,才能享受到最高功率的“超级快充”,实现比如“充电十分钟,续航五百公里”的效率。

而普通用户,充电功率则会受到限制,同样的充电量可能需要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节省宝贵的二十分钟等待时间,很可能会选择支付这笔会员费。

而一旦会员模式被广泛接受,未来运营商还可以进一步对会员进行分级,推出不同等级的会员,享受不同的充电速度和优先权,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生财之道。

这一切的发展轨迹,都让人联想到几年前互联网电视的兴起。

当时,互联网企业打着“硬件免费”或“硬件低价”的旗号进入电视市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电视厂商。

但当消费者把便宜的电视买回家后才发现,开机要看广告,想看热门影视剧要买视频平台的会员,想看体育比赛要买体育包,孩子想看动画片还要单独开通少儿会员,一年下来各种会员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今的智能电动汽车,似乎正在重演这个故事。

它们用“省钱”作为吸引用户的切入点,但当用户真正进入这个生态后,会发现从购车、用车、养车到充电,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成了可以产生持续收入的商业节点。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这无可厚非,但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电动汽车的经济账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它不再是简单的油和电的差价对比,而是一场涉及硬件、软件、服务和能源补给的综合成本博弈。

当初那句“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在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