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

上海车展谢幕,锣鼓喧天的戏码落定,咂摸咂摸,总觉着缺了点啥。缺了啥?话题度呗!去年雷布斯金口一开,活脱脱一个大型粉丝见面会,今年咧?大佬们照旧衣冠楚楚,口若悬河,可总觉得少了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劲头。

这就有嚼头了。往前数几年,车展恨不能搞成巨型打榜现场,车企忙着请 KOL,老板亲自上阵吆喝,就差把“眼球经济”四个大字刻在脑门上了。可今年,画风突变,莫非“智驾”这概念过气了?还是大伙儿幡然醒悟,觉得造车终归得靠硬实力?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要掰扯这事儿,还得从“智驾”这俩字儿说起。赶前几年,但凡是个新车发布会,不扯几句“L3”、“NOA”,感觉都跟乡巴佬进城似的。结局呢?事故迭出,宣传滑铁卢,监管机构坐不住了,直接下场整顿。这下消停了,“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这些词儿,统统禁用了,得老实巴交地叫“辅助驾驶”。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用户心智的演变。之前大伙儿图个稀罕,觉着智能驾驶是明日黄花,恨不得一步到位。可真金白银砸进去,才发现这“明日”好像还远着呢,搞不好还暗藏危机。较之于追捧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架子,倒不如老老实实地关注安全系数和实用性。

你也许会抬杠,说雷军虽未亲临,小米的热度不也依然坚挺吗?赠送帽子这招,的确是妙手。可细思极恐,大家当真奔着帽子来的?恐怕更多的是一份“念想”和“盼头”吧。雷军的个人魅力,外加小米这些年积攒的口碑,才催生了这等现象级的流量。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由此可见,流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倘若仅为博人眼球,炮制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到头来只会适得其反。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当然,车企们也颇为腹诽。砸了那么多银子搞研发,技术层面的确有所精进,可监管一紧,宣传措辞也得跟着变。这就好比一个厨子,呕心沥血做了满汉全席,结果食客不让夸,只能闷头猛吃。

不过换个思路,这也未尝不是好事一桩。与其将精力耗费在营销上,倒不如静下心来,把技术雕琢得更精益求精。终归,汽车不是即时消费品,性命攸关才是重中之重。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与此同时,合资品牌近两年也开始来真的了。往日总觉得他们高屋建瓴,对华夏市场不够上心。但看看这届上海车展,大众、宝马、丰田,都拿出了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车型。看来,他们也意识到,想在华夏市场站稳脚跟,本土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正如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所言,“上汽将不设技术壁垒,不做信息孤岛,不惧跨界竞逐。” 话听着挺官样,但背后传递的信息却掷地有声: 诸位都要放下身段,拥抱变局,方能在未来的角逐中存活下去。

话说回来,车企们果真能彻底摆脱流量依赖症吗?恐怕很难。毕竟,在竞争这般白热化的市场境况下,谁都想多捞些曝光机会。但这届上海车展,至少让我们窥见了一种苗头: 大家开始重拾理性,更加看重产品本身,更加在乎用户体验。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麦肯锡一份报告简直是刀刀见血,说如今价格战打得乌烟瘴气,消费者似乎并不怎么买账,反倒是对新技术、新车型更感兴趣。仅此一个数字,就足以佐证问题的严重性。较之于死磕价格,不如硬刚技术,这才是康庄大道。

上海车展缺乏流量大佬,车企为何开始重视产品本身-有驾

当然,最终拍板权还是在消费者手里。我们用真金白银投票,就能左右车企们未来的发展航向。别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迷了眼,擦亮双眼,遴选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才是对行业最好的鞭策。

这届上海车展,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笃定。但这份平静,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间歇。淘汰赛方兴未艾,谁能笑到最后,还真是雾里看花。不过,可以笃定的是,那些只顾着哗众取宠,不注重产品品控的车企,迟早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