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由国内顶尖大学发布的研究报告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每天在路上奔波的网约车司机师傅们,心里更是五味杂陈。
这份报告里提到了几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数据:说某个主流的网约车平台,平均下来向司机收取的提成比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抽成”,只有15.3%。
报告还说,大部分司机都高估了这个比例,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司机觉得平台每个月抽走自己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收入。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报告指出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月收入超过了八千元,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司机师傅们平均一个月能挣到一万四千块钱。
听到这些,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真的有这么好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网约车岂不是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选择?
但事实真的和这份报告里描绘的一样美好吗?
还是说,这些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普通乘客和局外人不太了解的复杂情况?
咱们先来聊聊这个核心的15.3%的抽成比例。
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当合理。
但问题在于,这个“平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它是否能真实反映每一位司机师傅的实际感受?
很多司机师傅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困惑和不解,因为他们从自己手机上看到的每一笔订单,扣除的费用算下来,感觉远不止这个数。
这种感觉上的巨大差异,并非空穴来风。
实际上,平台的计费规则里,存在一些巧妙的设计,它们虽然在账面上拉低了“平均抽成率”,但司机的实际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
首先,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大力推广一种叫做“免佣卡”的东西。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司机买了这张卡以后,在一定时间内接单,平台就不再收取佣金了,订单收入全归司机。
这听起来对司机是天大的好事。
为了能获得系统更多的派单,很多司机师傅会选择购买这种卡。
比如,花几百块钱买一张一个月的免佣卡。
那么,在这个月里,他接的所有订单,在系统记录里,抽成比例确实是零。
当研究机构去抓取这些数据进行平均计算时,大量“零抽成”的订单自然会把整体的平均抽成比例给拉下来,最后得出15.3%这样的结果,从数据模型的角度看是完全说得通的。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司机预先支付的那几百块钱购卡费,难道不是一种成本吗?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一次性收取的“保底抽成”或者“会员费”。
这笔钱被巧妙地从每一笔订单流水中剥离了出去,但在司机的总账本上,这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开销,直接减少了他们的净收入。
其次,还有一个让司机们普遍感到无奈的情况,就是乘客使用的各种优惠券。
我们作为乘客,打车时经常会用到平台发的折扣券或者立减券,觉得很划算。
比如一趟30块钱的行程,用了一张10块钱的券,我们实际只付了20块。
这时候,平台计算给司机的抽成,通常是按照乘客实际支付的20块钱来计算的。
假如抽成20%,平台就拿走4块钱,司机到手16块。
从平台的账单上看,这笔订单的抽成比例是20%,不算特别离谱。
但对于司机来说,他提供的是价值30块钱的服务,因为一张他自己完全不知情、也无法控制的优惠券,他的收入基础直接就少了10块钱。
平台的“慷慨大方”,实际上是由司机的劳动成果来承担了一部分。
这被优惠券“抵扣”掉的部分,虽然没有被计入“抽成”,但对司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损失,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隐形抽成”。
再者,现在的网约车市场出现了很多聚合打车平台。
我们手机里的一些地图应用或者生活服务应用,都提供了打车功能。
我们通过这些入口叫车,订单会被派发给不同的网约车公司。
这就形成了一个“订单转包”的链条。
乘客支付了一笔车费,聚合平台作为流量入口,首先会拿走一部分作为“信息服务费”。
然后,剩下的钱再转给实际派出车辆的网约车平台,这个平台再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第二次抽成。
最后,钱才到司机的账户里。
在这个过程中,司机在他自己所属平台的APP上看到的,可能只是第二次抽成的比例,也许这个比例确实不高。
但他并不知道,在他接到这单生意之前,乘客支付的总金额已经被“刮”走了一层。
所以,从乘客支付的总价到司机最终到手的收入,这个总的差额比例,也就是“实际总抽成”,要比司机在自己系统里看到的那个数字高得多。
聊完了抽成,我们再来看看收入。
报告里说司机平均月入八千,上海甚至达到一万四。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羡慕。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收入,不看成本。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官方发布的数据。
虽然北京、上海近期的具体数据不易查找,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是定期公布相关运营数据的。
根据他们发布的信息,就在今年上半年,深圳那些每天能完成10个及以上订单的网约车,平均每天的流水金额大约在457元左右。
请注意,这是流水,是毛收入,不是司机能装进自己口袋的钱。
这笔钱里,需要扣除车辆的租金或者折旧费,每天的电费或者油费,车辆的保险、保养、维修费用,甚至还有可能遇到的交通罚款。
把这些硬性成本都刨除掉,一天下来,一个司机能落到手里的净收入,能有300元就已经算很不错的水平了。
我们来算一笔账:一天净赚300元,一个月如果能坚持出车26天,休息4天,那么月收入就是7800元。
如果一个月一天不休,拼尽全力干满30天,月收入是9000元。
这还是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并且是针对那些接单量比较稳定的司机群体。
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达到月入一万,已经需要非常大的付出和一点运气了,更不用说报告中提到的一万四千元。
这背后需要付出的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旁证。
从去年开始,全国很多地方的交通主管部门都在持续发布“网约车行业运力饱和”的预警。
这些官方机构反复提醒公众,现在进入网约车行业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市场上的车已经太多了,司机接单越来越难,收入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个行业真的像报告里说的那样,平均月收入能轻松达到八千元以上,这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算得上是一份相当有吸引力的工作。
那么,应该是人们争相涌入才对,政府部门又何须如此频繁地发出预警,劝大家“冷静”呢?
这种官方的普遍性预警,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约车行业的实际生存状况可能并没有数据报告展现出来的那么乐观。
综上所述,那份关于网约车抽成和收入的报告,从学术研究和数据建模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其自身的逻辑和依据。
但它得出的结论,与广大一线司机师傅们的实际体验以及一些地方的官方数据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温差。
这个15.3%的抽成,更像是一个剔除了各种复杂现实因素后的“实验室数据”,它没有完全涵盖免佣卡的预付成本、优惠券对收入的侵蚀、聚合平台的层层分成以及司机必须承担的各项运营开支。
对于每一个靠方向盘养家糊口的普通劳动者而言,他们感受最深的,不是一个经过平均和修饰后的数字,而是每天打开收款账户时,那个实实在在的、关系到一家人生计的最终金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