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本田承认销量下滑,S7表现不佳,称正积极应对

最近,很多关心汽车市场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以前在中国非常受欢迎的本田汽车,现在好像卖得越来越吃力了。

大家走在路上,或者在网上看新闻,都能感觉到,关于本田的好消息变少了,反而是一些销量下滑的讨论越来越多。

曾几何时,本田车凭借着出色的发动机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在国内可以说是“神车”一般的存在,是很多人买车的首选之一。

但现在,情况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风本田承认销量下滑,S7表现不佳,称正积极应对-有驾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咱们的消费者口味变了,还是本田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数据说起。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它最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根据公开的销售数据,去年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还接近160多万辆,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可到了今年,同样是上半年,销量却出现了急剧下滑,直接减少了一半,连85万辆都没有达到。

特别是进入下半年,情况似乎更加严峻。

就拿7月份来说,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只有4万多台,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将近15%。

这个跌幅,对于一个曾经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面对这样不甚理想的成绩单,自然会有媒体进行分析和报道。

前段时间,就有一篇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道里特别提到了东风本田推出的一款名叫e:NS1的纯电动车,指出这款车型的销售情况非常惨淡,举例说在人口大省河南,6月份一个月仅仅卖出去了两台。

东风本田承认销量下滑,S7表现不佳,称正积极应对-有驾

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几乎可以说是在市场上“无人问津”。

这篇报道一出来,东风本田方面立刻做出了回应。

他们认为这篇报道有失偏颇,是拿某一个卖得不好的车型来唱衰整个公司,属于“以偏概全”。

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有实力,东风本田还特意强调了旗下几款主力燃油车的表现,比如CR-V在6月份依然卖出了1.7万台,思域也保持着不错的销量。

他们的意思是,虽然个别新车型遇到了困难,但公司的基本盘还是稳固的,远没有外界说的那么糟糕。

然而,问题在于,这真的只是个别车型的问题吗?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CR-V和思域之所以还能卖得动,是因为它们在本田擅长的燃油车领域里,积累了长达几十年的技术优势和用户口碑。

这可以说是本田在吃“老本”。

但是,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是新能源汽车的全面崛起。

这场由电力驱动的汽车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格局。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今年6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5%,这意味着每卖出三台新车,就有一台以上是新能源车。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赛道上,本田的表现就显得非常滞后了。

东风本田承认销量下滑,S7表现不佳,称正积极应对-有驾

数据显示,本田旗下所有纯电动车型的市场占有率加起来,还不到5%,这与比亚迪、蔚来、理想等国产品牌动辄占据市场主流的地位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而那款被媒体点名的e:NS1,以及它的姊妹车型e:NP1,两款车加起来的月销量长期在一百台左右徘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如人意”,而是彻彻底底的市场失败。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技术本田”,一进入电动车时代就好像突然“断电”了呢?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上的误判和行动上的迟缓。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当中国的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埋头研究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技术,从零开始搭建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纯电平台时,本田和许多传统外国车企还在做什么呢?

他们还在继续打磨自己的发动机,研究如何让燃油效率更高,如何压榨出更多的动力。

当他们猛然发现市场风向全变了,消费者都在讨论续航、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时,才匆忙地想追赶。

但他们的追赶方式,却显得有些敷衍。

以e:NS1为例,这款车并不是在一个全新的纯电平台上开发的,而是基于其燃油车缤智的平台改造而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油改电”。

这种做法,就像是给一栋老房子重新装修,不管表面功夫做得多好,其内部的结构、空间布局、管线走向都是为旧时代设计的,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国产电动车,比如比亚迪元PLUS,是基于纯电平台打造的,空间利用率更高,电池布局更合理,续航更扎实,车机系统也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使用习惯。

两相对比,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面对如此被动的局面,东风本田的管理层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据说在最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讲话,提出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核心思想就是“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就少拿,干不成就走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整个团队的危机感和战斗力。

东风本田承认销量下滑,S7表现不佳,称正积极应对-有驾

他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创新的想法,就是要把更多的决策权下放到一线,让最了解市场的销售人员来参与决定产品的策略。

这种改革的决心值得肯定,但很多人也表示怀疑,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根源在于研发和战略层面,而不是销售人员不够努力。

如果产品本身在市场上就没有吸引力,再厉害的销售策略也难以扭转乾坤。

更何况,本田现在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的。

首先是研发投入的压力。

开发一个全新的、有竞争力的纯电平台,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但在主营业务燃油车销量下滑、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这笔巨额的研发费用从哪里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品牌形象的重塑。

在过去,人们一提到本田,就会联想到“发动机好”、“皮实耐用”。

但现在,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在选择电动车时,他们脑海里浮现的品牌是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

本田在电动车领域的品牌形象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这种消费者心智的转变,比技术上的追赶要困难得多。

其实,遇到这种困境的也不仅仅是本田,整个日系车品牌在中国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丰田和日产的销量也同样在下滑。

如果本田不能尽快拿出真正有诚意、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那么步三菱汽车后尘,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也并非危言耸听。

当然,本田依然有它的优势,其燃油车的市场基础和盈利能力还能为转型提供一段时间的缓冲。

但市场不等人,留给本田追赶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