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

最近汽车圈炸锅了——工信部在2025年5月启动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整治,到9月正式确认禁用全隐藏式门把手。这一决定的背后,是消费者多年的吐槽和业界的集体反思。从2020年前后新能源车企集体跟风的"黑科技",到如今被监管部门"判死刑",隐藏式门把手怎么就成了"过街老鼠"?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海豚、海豹等新车型已经开始采用半隐藏式或传统门把手设计,这背后反映了什么趋势?下一个被消费者集体吐槽到淘汰的配置,是不是也快藏不住了?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第一部分: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

先给不知道的朋友科普一个基本事实:隐藏式门把手最早由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推向市场,这个设计思路听起来很炫——车门把手平时缩进车门里,靠近车辆自动弹出,看起来科技感拉满,仿佛你开的不是车而是飞船。车企们当时对它的宣传也火力十足,说什么降低风阻、提升续航、未来科技的标配,总之就是把消费者吹得一愣一愣的。之后国内新能源车企跟风的速度堪比"抄作业大赛",蔚来ES6、小鹏P7、理想ONE等新势力纷纷配上了这个设计。但这几年越用越糟心,直到2025年工信部正式出手,时间线变得清晰起来:5月8日,工信部在官网公开征求《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6月7日截止;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明确禁止使用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这才"判了死刑"。

为什么这个曾经的"黑科技"突然就不行了?往前倒倒时间线,一切就清楚了。2024年冬天,东北车主开始集体吐槽——零下二十摄氏度,隐藏式门把手冻住了,手机APP遥控开门失效,某位车主站在车外搓了十分钟手硬是没打开车门,当时的那种绝望感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2025年夏天,南方暴雨季又出幺蛾子,下雨天门把手感应失灵,非要用力拍车门才能弹出来,结果手一滑还夹了手指,这种事儿在网上吐槽的人越来越多。更离谱的是2025年8月,某第三方机构做了个测试,用十款带隐藏式门把手的新能源车在零下三十摄氏度到五十摄氏度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进行测试,结果七款出现过卡滞或感应延迟,最严重的车把手直接"罢工",车主只能打4S店电话等救援。

这些故障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有多严重呢?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2023年电动车隐藏式门把手的低温故障率高达很高的水平,让人触目惊心。道路救援机构的统计显示,因为门把手故障引发的道路救援事件增长了一倍多,这意味着多少车主被堵在车外。国家机动车事故数据中心的数据也显示,新能源汽车事故中由于门把手故障导致的伤亡率在持续上升,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工信部为什么出手?归根结底就是这几个问题: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电子控制系统怕低温,潮湿环境容易生锈,机械部件长期使用容易磨损,最可怕的是一旦汽车失电,门把手就彻底打不开了。在碰撞事故中,如果车辆断电,乘客可能被困在车内无法逃生,这是要命的问题。

工信部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存在的缺陷有五大类:强度不足以应对日常操作,控制逻辑存在安全隐患,操作困难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断电后完全失效无法打开,容易夹伤使用者。这些不是鸡毛蒜皮的问题,而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大事。比亚迪海豚和海豹这样的新车型采用半隐藏式设计,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压力下的一种平衡方案,既保留了一定的科技感,又增加了可靠性。


所谓"降低风阻提升续航"这个宣传话术呢?它听起来很科学,但实际数据却很打脸。单个隐藏式门把手可以降低风阻系数大约零点零零三,四个门把手加起来也就零点零一左右,这点改善在日常驾驶中几乎感觉不到。有人测算过,这样的风阻优化可以带来的续航提升微乎其微,你开着一千公里的车可能就多跑那么几公里,完全不值得为了这点虚幻的好处去承受那么多的麻烦。但为了这"几乎看不见的提升",车企要多花两百到三百块钱的成本,这笔账最后全转嫁给消费者了。这才是真正让人生气的地方——"花冤枉钱买个麻烦",这句话说得太精准了。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第二部分:隐藏式门把手如何被"神化"又被"妖魔化"?

当年这玩意儿不是被夸上天了吗?从各种汽车论坛到厂商的宣传资料,隐藏式门把手被塑造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标志,怎么突然就成了"反人类设计"?这背后全是车企和消费者之间的"认知差"。

时间回到2020年前后,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凭借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获得市场认可,一时间好评如潮。国内车企看到了"差异化竞争"的机会,跟风的速度真的堪比"抄作业大赛",蔚来ES6、小鹏P7等新势力纷纷跟进。当时的宣传话术清一色,说什么"科技感爆棚""未来汽车的标配""比传统把手高级十倍",这样的表述在各个厂商的发布会上反复出现。消费者也吃这套,有人买车就冲着这个功能,觉得"按一下弹出来"的设计特别酷,仿佛自己买的不是普通车而是概念车。这种"神化"的过程让隐藏式门把手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高端配置的代名词。


但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首先是设计的"反人类"特征。传统门把手一拉就开,隐藏式门把手需要先靠近触发感应,冬天穿着厚衣服、戴着厚手套可能感应不到;需要用力抠开,不少女性车主经常抠不动,甚至有人为此受过伤;下雨天还得先擦干手上的水,否则感应失灵。这些使用体验上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消费者才意识到自己被吸引的"科技感"是要付出实际代价的。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再说可靠性,这才是隐藏式门把手最大的痛点所在。机械结构藏在车门里,电子元件怕低温,潮湿环境容易生锈,这些都是天然的缺陷。时间一长,弹簧的回弹力度下降,开门变得越来越费劲,有人甚至吐槽自己的车开了一两年就开始"罢工"。而且故障率确实不低,根据各种数据统计,隐藏式门把手的故障率远高于传统机械把手。

维修成本也是个天坑。隐藏式门把手一旦坏了,维修师傅得拆车门内饰板,这工时费比换传统把手贵三倍,零件还要等上半个月。许多车主换过一次之后,内心就产生了一种抗拒感,恨不得早点换掉这个"麻烦制造者"。

最讽刺的是,车企吹的"风阻优势"也被现实打了脸。为了实现零点零零三的风阻降低,消费者要承受无数的使用体验降低。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就能看出不合理来:为了提升那么一点点续航,牺牲了日常开车的便利性和故障率的上升,这笔买卖一点都不划算。消费者开始反思,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被这套宣传词忽悠?最后的结论就是:"为了零点几的续航提升,牺牲百分之百的使用体验",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道出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第三部分: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

工信部禁用隐藏式门把手这个决定的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车企到底应该怎么竞争?有没有想过,除了隐藏式门把手,车上还有多少"看着高级实际鸡肋"的配置,早就被消费者忍很久了?这次隐藏式门把手被"判死刑",其实给了其他一些配置一个警告。

先看看那些现在就槽点满满的配置。全景天幕听起来很不错,透光率高,视野宽阔,但问题是许多厂商都"忘记"配遮阳帘。夏天车内温度飙升到六十摄氏度,乘客热得要命,有人只能自己买防晒帘,结果发现原厂预留的位置装不上,费力不讨好。隐藏式充电口也是这样的逻辑,看起来确实美观,但下雨天要插充电枪得先掀开防水盖,冬天戴手套根本按不动开关,这样的设计真的方便吗?多色氛围灯是另一个例子,宣传时说能自定义颜色,各种预设场景模式,结果实际只有五种基础色,还经常闪屏,完全就是个鸡肋功能。再看自动泊车,宣传视频里停得贼溜,花几分钟就停进去了,实际用起来识别不准碰到柱子,或者半天停不进车位,最后还是得自己动手,那宣传的时候怎么就那么猛呢?

这些配置有个共同点:车企为了"差异化竞争"强行堆料,宣传的时候放大优点——科技感、高级感、未来感,但对缺点避而不谈,什么实用性、可靠性、日常使用的便利性,通通被忽略了。消费者买完才发现,自己花大价钱买的"高端配置",日常用到的概率不到百分之十,甚至成了负担。按照这个逻辑,下一个被集体吐槽的配置在哪里呢?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看看现在的车机系统吧,特别是那些"车载大彩电",中控屏越来越大,十五英寸、十七英寸的屏幕司空见惯,但操作逻辑反人类,菜单层级太深,开车时看一眼都危险。许多驾驶员吐槽开车的时候根本不敢碰屏幕,生怕误操作影响行车安全,那这么大的屏幕又有什么用呢?后排娱乐屏也是这样的问题,宣传时说能让小孩子安静下来,结果屏幕反光严重,系统卡顿频繁,声音效果也一般,最后成了摆设,花钱买了个鸡肋。自动启停功能听起来能省油,但实际体验是每次等红灯都要踩刹车重启发动机,抖得像拖拉机一样,舒适性大打折扣,有些车主甚至会手动关闭这个功能。分区空调号称能精准控温,前后排可以独立设置,结果前后排温差最多就两三摄氏度,实际体感差不多,完全没必要这么复杂。

下一个被集体吐槽的配置会是谁?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车载大屏幕"的命运可能危险,因为它们正在变成一种安全隐患,监管部门最终可能会限制屏幕的大小和功能;或者是那些"虚假智能"功能,比如号称能自动跟车的巡航系统,实际上在复杂路况下经常失效;又或者是"智能座舱"里的各种传感器,成本高但实用性低。这些配置的共同命运就是:从被吹捧到被吐槽,最后被市场和监管部门"判死刑"。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灵魂拷问


工信部禁用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业界和消费者产生了不少思考,一些常见的问题值得认真回答。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有人问:取消隐藏式门把手,会不会影响卖车的高端感?这个问题其实问反了。高端感不是靠"藏把手"堆出来的,这是个重要的认知转变。看看奔驰S级和宝马7系吧,这些真正的豪车至今都用传统门把手,人家照样卖得贵,照样被认为高端。隐藏式门把手既不能让普通车变豪车,也不能决定消费者对品质的认知。相反,有些厂商正在优化这个设计,比如蔚来等新势力,他们在保留半隐藏设计的同时加入电加热功能和应急机械开关,这才是平衡科技感和实用性的正确方式。消费者要的其实很简单:好用、可靠、安全,不是"看着高级"的外表。

还有人问:其他车企会不会跟风改设计?答案是跟风是必然的。比亚迪海豚和海豹已经率先采用了半隐藏式或传统门把手,这不是出于设计美学的考虑,而是对市场需求和监管趋势的准确把握。工信部的禁令一出,全隐藏式设计就无法上市了,再坚持这个设计就是违反强制性标准,这是底线。其他车企不会傻到违法,长城、吉利等品牌据内部消息透露已经在测试传统门把手方案,2026年新款车型大概率会跟进。谁都不想因为一个"鸡肋配置"被消费者骂上热搜,被工信部处罚。

第三个常见问题是:这反映了什么?这反映了消费者的理性回归和工业标准的不断完善。车企应该意识到一个根本的转变:技术迭代是为了解决真实痛点,不是为了"炫技"。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市场最终会用脚投票,讲故事讲得再好也改变不了产品体验差的现实。与其花大钱堆"看着高级"的配置,不如把基础体验做好,让消费者能够安全地、方便地使用车辆。这是一次行业的反思,也是对产品理念的一次纠正。


结语:车企该醒醒了!消费者要的是"真好用",不是"花架子"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从隐藏式门把手被禁用,到各种"鸡肋配置"被吐槽,这一整个过程给整个汽车行业上了一课。我们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转变:第一,消费者的认知在升级,他们不再被"黑科技"这样的宣传词迷惑,开始关注实际使用体验;第二,监管部门在发挥作用,用强制性标准来规范车企的设计思路,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三,市场在自我纠正,那些靠堆料来营造"高级感"的套路正在失效。

下次买车的时候,别光看宣传海报上的"黑科技",也别被厂商的各种故事所迷惑。多试试门把手能不能顺手开,多感受一下空调能不能快速制冷,多观察充电口在下雨天会不会漏电。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才是决定使用体验的关键。记住一句话: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供起来"的。

最后留下一个灵魂拷问给你:如果让你选,你会为了"隐藏式门把手"这样的"高科技"多花五千块钱,还是宁可选择传统机械把手,多出来的钱用在配置、续航或者安全系统上?相信很多人现在的答案都很清楚了。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相信你一定有被车上某个"鸡肋配置"坑过的经历。

隐藏式门把手怎么从黑科技变成麻烦的?隐藏式门把手之后,下一个被骂到退市的配置是谁?-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