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宠物出行的政策试点与产品创新可谓动作频频。从高铁试水“带宠进站”,到航空公司推出专属托运服务,再到滴滴、货拉拉等平台试点“宠物专车”,看似利好不断,实则挑战重重。
宠物作为“家庭成员”的社会共识正在扩展,但在出行领域,它仍然是一块制度洼地。
以京沪高铁为代表,2025年开启了限定城市、限定车次的宠物同行试点。虽然流程清晰:购票后提前申报、指定时间安检、专门笼具统一寄舱,但整个流程实际上对用户极不友好。
宠物被单独托运至“宠物专区”,主人无法陪同,只能在终点站“等通知”。体验流程割裂,宠物主人缺乏安全感,也无从确认宠物状态。
虽然南航、海航等航空公司已开放部分宠物托运服务,但一方面舱位少、需抢预约,另一方面政策复杂、对宠物种类、体重限制极多,更别提高昂的价格和复杂的流程。高门槛使得“愿意花钱也无法确定服务”的问题频繁出现。
2025年滴滴推出宠物专车试点。滴滴的“宠物专送”,尝试将人宠分离运输并配备相应宠物服务包,提供更高安全性和专业性。
但由于尚未全国铺开,覆盖城市有限、司机培训不足、价格溢价不一,依然面临服务标准不一致的局面。
现实挑战,
全过程焦虑仍难化解
宠物出行的本质焦虑来自“人宠两端体验割裂”。宠物主人在意的并不只是能否出行,更关心的是——过程是否可控?安全是否可感?服务是否有保障?
以京沪高铁为例,虽然规则详细、设施齐备,但宠物被集中托运至“宠物专车厢”,无法与主人实时互动,甚至连实时状态都无法查看。主人无法知道宠物中途是否焦躁、是否安全到达,只能在终点站“被通知”。一位试点用户反馈道:“我提前三小时到达、全程配合,最终还是焦虑了一路,不知道它是不是在车上吓坏了。”
航空方面,一位宠物托运失败的旅客表示:“南航限制只能带2只宠物,全机拼命预约,我提前一周还是没抢到,最后不得不改签火车。”
平台类服务也并不完美。有司机担忧“宠物弄脏车”、“乘客投诉气味”,即使平台设立“宠物订单”,仍频繁出现司机拒单、临时取消等情况。
尽管多地试点已开启,但从全国推广角度来看,政策仍面临三大结构性难题:
规则不细,责任边界模糊
当宠物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如受伤、走失、服务纠纷——责任应由谁承担?目前的政策大多止步于“允许出行”,对于“出事之后谁负责”则语焉不详。平台往往将责任推给司机,司机缺乏专业培训和保障,也就更不愿意接单。乘客维权困难,纠纷频发,进一步降低了各方信任感。
成本高,服务无法标准化
即便有平台开始收取更高费用提供“宠物出行”服务,但高价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司机是否受过专业培训?车上是否有固定设备?平台是否提供售后保障?用户往往难以确认,导致“溢价不等于保障”。滴滴虽已上线“宠物专送”,但目前仍在小范围试水,服务质量也因司机资质和城市配套差异而参差不齐。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系统缺位
以城市为单位,宠物电子免疫证明仍未全国联网,宠物身份核验困难。而大型交通枢纽中鲜有宠物专用候车区、安检通道与临时安置点。想要真正让宠物“平等出行”,不仅仅是“允许上车”,更需要“配套跟上”。
政策推动与市场机制的“两手失衡
理论上,宠物出行服务的推动应由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政策提供制度托底,市场提供产品落地。但现实中,两手都不到位。
政策层面往往重审批、重许可,却缺乏对服务流程的监管细节。例如对宠物箱标准、宠物状态监测等没有统一要求。很多试点服务虽然上线,但平台与乘客、服务方的权责仍悬而未决。
市场层面,滴滴、货拉拉等虽然开始行动,但由于宠物出行服务无法形成高频稳定需求,盈利模型仍不清晰。平台不愿投入过多培训与管理成本,导致目前大多为“软性试点”,并未真正纳入公司战略服务体系。
在成都、杭州等城市,滴滴和货拉拉试水的“宠物专送”产品表现出了较强可行性:
独立车舱运输,主人与宠物分别乘车,降低异味与安全冲突;提供宠物安全带、尿垫、通风笼等标准配件;有条件要求司机完成宠物服务课程。
这一产品路径说明:比起传统交通工具集成宠物舱,更现实的路径是“类快递”模式,打造独立宠物物流系统。而地方的积极配合也成为“政策与市场握手”的样本。
未来出行的“宠物友好”应制度化,
而非标签化
“宠物友好”并不是一句标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政策许可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服务体系与技术支撑的集合。
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
建立全国统一的宠物身份与健康档案系统,实现电子免疫证明标准化;
明确司机、平台与乘客三方的权责划分,提供保险与应急处理机制;
提高公众认知,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而非“特殊负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宠物自由出行”从政策试验到现实常态的转变。
滴滴、货拉拉、南航、京沪高铁试点……种种“宠物出行”新闻看似热闹,但背后仍是深层制度滞后的映射。
宠物托运作为一个看似小众的需求,其实正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服务细节与文明温度。
真正实现“宠物出行自由”,靠的不只是热情和试点,更需要一套科学合理、权责清晰、体验友好的制度体系。
在我们都习惯将宠物称为“毛孩子”的今天,它们真正融入社会出行系统的那一天,才真正标志着城市服务从便民走向了温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