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车,有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就是雷克萨斯ES这台车。
要是时间倒退个三五年,您要去店里买这车,那可真得有点“诚意”。
销售顾问往往会微笑着告诉你,车源紧张,您要是想早点开上,得加点钱,或者买个几万块钱的装饰套餐。
那时候的雷克萨斯ES,在豪华车市场里,那真是独一份的傲气,加价还排队的景象,让很多人是又爱又恨。
可是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的汽车市场,风向变得太快了。
前两天路过雷克萨斯的店,发现海报上赫然写着优惠信息,一打听,好家伙,最高能便宜八万块钱,入门版的车型算下来,二十多万就能落地。
这一下子,从需要加钱的“香饽饽”,变成了主动降价求生存,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能让这位曾经如此坚挺的日系豪华代表,也开始弯下腰来,向市场和消费者“妥协”了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主要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这股浪潮,实在是太猛烈了。
以前我们买一台三十万左右的豪华轿车,脑子里想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选项,奔驰C级、宝马3系、奥迪A4L,再往上一点,就是雷克萨斯ES、宝马5系和奥迪A6L。
大家比的是什么呢?
比的是品牌历史,谁的牌子更响亮;比的是机械素质,谁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匹配得更好;比的是做工用料,谁的内饰看起来更显档次。
在那个时代,雷克萨斯ES的优势非常突出。
它顶着一个“纯进口”的光环,再加上丰田集团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开不坏”的口碑,主打的就是一个省心、可靠。
很多人买它,就是图个安稳,开个十年八年,除了换机油轮胎,基本不用操心别的,这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是三十多万的预算,您现在走进商场的汽车区看一看,会发现选择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一大批我们中国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崛起了,它们完全不按传统燃油车的套路出牌。
你雷克萨斯ES说自己省油,2.5升混动版本百公里油耗不到5升,确实厉害。
可人家纯电车,在家里充电,一公里的电费才几分钱,就算在外面快充,也比你加油便宜。
更不用说那些插电混动车,上下班通勤用电,几乎零油耗,周末出去玩跑长途用油,也没有里程焦虑。
这么一对比,雷克萨斯ES那点油耗优势,一下子就不那么显眼了。
再来说说驾驶体验和车里的感受。
雷克萨斯ES开起来的感觉,就是那种四平八稳的舒适,隔音做得很好,座椅也舒服,像个移动的沙发,特别适合安安稳稳地开车。
但它的2.0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确实是弱了一些,很多人开玩笑说是“买车送发动机”,深踩油门光吼不走的感觉,在需要急加速的时候有点着急。
可你看看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车,得益于电动机的特性,起步加速非常快,那种瞬间的推背感,是燃油车给不了的。
比如比亚迪汉,零百加速三秒多,开起来的感觉完全是两个次元。
更关键的,是车内的智能化和科技感。
雷克萨斯ES的内饰,用料做工绝对是没得说,细腻的真皮,温润的木纹装饰,还有很多实体按键,保留了一种经典的豪华感。
但是,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更喜欢什么样的车呢?
他们喜欢大屏幕,喜欢智能语音助手,喜欢车子能像手机一样不断升级更新功能。
你坐进一台理想或者蔚来的车里,感觉就像进了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超大的屏幕可以看电影、玩游戏,喊一声“你好,理想”,就能控制车里大部分功能,从开空调到导航,动动嘴就行。
而雷克萨斯ES那块中控屏,虽然尺寸也不小,但车机系统反应慢,功能也比较单一,导航体验甚至还不如手机。
这种在智能化体验上的巨大差距,让雷克萨斯ES在吸引新一代消费者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还有一点,就是空间。
雷克萨斯ES虽然定位是中大型轿车,但它的车身尺寸和轴距,跟专门为中国市场加长过的奥迪A6L和宝马5系比起来,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它的后排空间,虽然够用,但绝对谈不上宽敞。
而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买车,很多时候都非常看重后排的乘坐体验,毕竟要考虑到家人的感受。
这一点上,那些空间更大,配置更丰富的国产新能源车,显然更懂得如何讨好中国家庭。
所以,综合起来看,雷克萨斯ES的这次大幅度降价,其实是一种必然。
当它引以为傲的省油、舒适、可靠这些优点,在新能源对手面前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法宝,而它在动力、智能化、空间方面的短板又被无限放大时,它的品牌溢价能力自然就会下降。
过去,人们愿意为它的“进口品质”和“匠心精神”多花几万块钱,甚至加价购买。
但现在,当市场上出现了性能更强、体验更好、价格还可能更实惠的替代品时,消费者就会用自己的钱包投票。
雷克萨斯ES放下身段,用一个更有诚意的价格来吸引顾客,说明它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市场的变化。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当然是好事,用更少的钱能买到一台品质可靠的进口豪华车。
同时,这也恰恰证明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自己强大的品牌,才迫使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进口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并最终惠及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