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

慕尼黑车展上,BBA高管站在聚光灯下,斩钉截铁地说“不惧中国竞争”。

台下却有人低声议论:这话怎么听着发虚?

更讽刺的是,就在他们高调宣称“电动未来已来”的同时,奔驰纯电车型在中国月销量不足900辆,奥迪连400辆都达不到,宝马稍好,也不过三千出头。

这不是电动王者,这是电动青铜。

奔驰利润腰斩,BBA在中国市场合计销量蒸发近30万辆——这不是某一家的滑铁卢,而是整个德系豪华阵营正在经历一场从骨髓里渗出的系统性危机。

BBA现在的处境,像一个曾经称霸拳坛的老拳王,突然发现拳头打不出去。

他们还在台上摆姿势、喊口号,观众却早已转身去看新选手。

问题不在技术,不在品牌,而在电动化转型的根本性失焦。

他们既舍不得燃油车的丰厚利润,又抓不住电动时代的方向盘。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结果就是,越想证明自己仍是豪华定义者,市场越用销量狠狠抽脸。

这种“嘴强王者”的姿态,在慕尼黑车展上暴露无遗。

奔驰设计负责人戈登·瓦格纳一边宣称自家内饰“重新定义电动豪华”,一边毫不留情地批评宝马和奥迪的新设计。

这明显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表演——试图用“只有我懂豪华”划清界限。

但消费者买账吗?

社交媒体上的反馈几乎一边倒:不买。

有人吐槽宝马新前脸“像被门夹过”,也有人认为奔驰车尾密密麻麻的三叉星Logo是设计败笔,毫无美感。

这些本意引领潮流的设计,最终换来的是普遍困惑与争议。

销量数据更扎心。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早已进入深度洗牌,月销过万的电动车比比皆是,而BBA纯电车型还在几百、几千的量级上挣扎。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这不是偶然,是长期战略误判的必然。

他们以为只要挂上三叉星、双肾格栅或四环标,用户就会自动买单。

现实是,今天的用户要的不是标,而是一整套体验——智能座舱是否流畅、辅助驾驶是否可靠、充电效率是否高效、语音助手能否理解自然语言。

这些,恰恰是BBA最薄弱的环节。

必须看到一个关键背景:欧洲本土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度远低于预期。

德国电网升级缓慢,业内人士估算,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电动车友好型电网,至少还需三四十年。

这意味着即便BBA在德国工厂造出再多电动车,也找不到足够充电桩支撑日常使用。

而欧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硬性规定,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逼着这些百年车企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能快速消化产能的大市场。

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具备这个条件。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于是,一场“被迫的拥抱”开始了。

BBA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技术决策权交给中国团队。

宝马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大圆柱电池,这本身不稀奇,但更深层的是,宝马现在连ADAS界面设计都由中国团队主导。

过去,德系车以“全球统一标准”为傲,中国版只是“减配版”。

如今,情况彻底反转。

奔驰2025款长轴距GLE SUV从立项到开发全程由中国团队主导,内饰材质选择优先考虑中国用户偏好。

奥迪更彻底,与上汽合资推出新品牌“AUDI”,中方不仅出资,还主导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义。

这种深度绑定,在供应链层面立竿见影。

宁德时代的电池、华为ADS高阶智驾系统、鸿蒙智能座舱、腾讯云计算与AI能力,正源源不断地注入BBA新车。

表面看是强强联合,但细想一层,问题浮现:当一辆车的“大脑”来自华为,“心脏”来自宁德时代,“神经”来自阿里或腾讯,它还是那辆我们熟悉的德系豪华车吗?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那个靠机械素质、底盘调校和精密工艺打天下的“德味”,是否正在被稀释?

有网友比喻:现在的BBA电动车,像一家百年西餐厅突然用预制菜、外卖酱料,请中餐厨师掌勺。

味道可能更合本地口味,但老食客觉得“不对劲”。

这种“不对劲”,是身份认同危机。

奔驰近期宣布逐步停用“EQ”子品牌命名,回归传统命名体系。

这看似微调,实则是对前期电动战略的彻底否定——当初高调推出EQ系列,本想打造全新电动豪华子品牌,市场根本不认。

与其硬撑,不如认怂。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中国依赖”正让BBA产品趋于同质化。

打开宝马i系列、奔驰纯电SUV、奥迪新电动车型,车机界面越来越像,语音助手反应逻辑趋同,充电策略高度一致——因为底层技术来自同一批中国供应商。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当差异化消失,品牌溢价还能撑多久?

过去,买奔驰因“坐得稳”,买宝马因“开得爽”,买奥迪因“科技感强”。

如今三者在智能化体验上几乎无差别,用户为何还要多花十几万买一个标?

这种焦虑在欧洲本土市场更为尖锐。

德国本应是BBA最能掌控的战场,现实却相反——面对中国品牌进攻,BBA在欧洲的表现像在踩刹车。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在欧洲注册量同比暴增91%,市场份额达5.1%,距离奔驰在欧份额仅差0.1个百分点。

比亚迪计划年底前在欧洲开设超1000家门店,从挪威到意大利,从巴黎到柏林,全面铺开线下渠道。

这已是赤裸裸的阵地战。

BBA如何应对?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不是迎头痛击,而是集体后撤。

奥迪悄悄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承诺,奔驰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软化为“新能源车型占比最高50%”。

这不是战略调整,是战略退缩。

更混乱的是,三巨头产品方向完全各说各话。

慕尼黑车展上,奥迪新概念车刻意减少屏幕数量,强调“回归驾驶本质”。

宝马反其道而行,把横贯中控的巨型屏幕当作核心卖点。

奔驰继续沉迷镀铬饰条、氛围灯和真皮缝线,仿佛电动时代只是换个动力源,豪华定义仍停留在2010年。

三种截然不同的思路,暴露同一个问题:他们自己都没想清楚,未来豪华电动车该是什么样子。

这种迷茫,根源在于BBA始终未能摆脱对燃油时代的路径依赖。

过去几十年,他们靠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建立技术壁垒,积累丰厚利润。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电动时代一来,这些优势几乎归零。

电机结构简单,电池可采购,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规则。

他们突然发现,引以为傲的“德系精密”,在用户更关心的“车机能否秒开”“导航是否精准”“语音能否听懂‘打开车窗透透气’”等问题面前,苍白无力。

更麻烦的是,他们既不敢彻底放弃燃油车——那仍是利润奶牛,又不敢All in电动车——怕投入太大收不回成本。

于是搞出一堆“油电混动”“插电混动”“轻混”过渡,结果让用户更困惑:到底该信哪个?

反观中国品牌如蔚来、小鹏、理想,从一开始就All in纯电或增程,目标清晰,节奏紧凑。

哪怕早期有瑕疵,也通过快速迭代优化。

BBA还在纠结“要不要保留实体按键”“氛围灯该用几种颜色”,战略层面却迟迟拿不出统一方向。

当然,有人替BBA辩解:转型哪有那么容易?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毕竟体量太大,船大难掉头。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大众集团已用ID.系列证明,德系车企并非不能快。

ID.系列虽初期口碑一般,但通过OTA升级和本地化改进,销量稳步回升。

反观BBA,还在用“豪华”当挡箭牌,拒绝放下身段真正理解用户需求。

中国用户普遍希望车机支持微信、抖音、高德地图,BBA要么不支持,要么体验卡顿。

他们总说“要保持系统纯净性”,可用户要的是好用,不是“纯净”。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BBA在中国市场的组织架构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过去,中国团队只是执行总部指令的“分支机构”,现在逐渐变成“决策中心”。

宝马中国已能自主决定ADAS功能开放级别,奔驰中国团队主导开发的车型甚至反向出口欧洲。

这种权力下放,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生存必需。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全球品牌一致性如何维持?

如果中国市场卖的奔驰和德国市场卖的完全是两种风格,“全球豪华标杆”的人设还能立得住吗?

从用户角度看,BBA困境毫不意外。

过去,他们卖的是“身份象征”——开奔驰代表成功,开宝马代表活力,开奥迪代表精英。

今天,年轻人买车更看重“体验感”和“参与感”。

他们不在乎你是不是百年品牌,而在乎车能否与手机无缝连接,能否自动泊车,能否在堵车时接管方向盘。

这些,恰恰是BBA最不擅长的。

他们还在用“豪华”讲故事,市场已进入“智能”叙事新阶段。

有网友调侃:现在的BBA电动车,像一个穿西装打篮球的人——看起来体面,动作却笨拙,跑不快也跳不高。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这话刻薄,但点出核心问题:产品形态与用户需求严重错配。

你可以在内饰堆满真皮和木纹,但如果车机卡顿、语音识别不准、充电速度慢,这些“豪华”就成负担。

更讽刺的是,一些中国品牌已开始反向输出“豪华感”——蔚来ET7的座椅按摩、小鹏G9的5D音乐座舱,这些体验甚至让BBA工程师感到惊讶。

回到慕尼黑车展那个场景,BBA高管嘴上喊“不惧中国”,台下动作早已出卖真实想法。

他们不是不怕,是怕得要命,只是不敢承认。

因为一旦承认,意味着要彻底推翻过去一百年建立的体系,从零开始。

这对任何百年企业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可历史从不等人。

德国媒体警告:“不革新,就进博物馆。”

2025年,这话已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

BBA纯电越卖越慌,利润直接砍半,销量还在不停往下掉,连中国市场都拉不动了!-有驾

未来几年,BBA真正考验不是能否造出续航700公里的电动车,而是能否在战略上真正“断奶”——断掉对燃油时代的依赖,断掉对“德系原教旨主义”的执念,断掉高高在上的品牌优越感。

只有放下身段,真正融入电动智能新生态,才可能在新一轮洗牌中活下来。

否则,就算车展上喊得再响,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用户已用脚投票,转向更懂他们、更愿为他们改变的品牌。

说到底,汽车行业的规则正在重写。

过去,豪华等于机械素质+品牌历史。

现在,豪华等于智能体验+用户共鸣。

BBA如果还抱老黄历不放,那“德味”再浓,也只会变成博物馆展品,供人怀念,而非驾驶。

这场变革的胜负手,不在慕尼黑,不在斯图加特,也不在因戈尔施塔特,而在中国街头巷尾,在每一个用户打开车门、说出“你好,小P”的瞬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