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小鹏称「目前中国车企仍处于淘汰赛阶段,5 年后会剩 5 家左右」,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谁能走到最后?
【写在前面:给家长的话 💌】:
“5年后,牌桌上只剩5个玩家”,这不仅是汽车圈的一句“狠话”,更是一堂价值千金的商业实战课。它完美解释了什么是“行业洗牌”和“终局思维”。跟孩子聊这个,不仅能看懂新闻,更能帮他们理解:在一个极度内卷的赛道里,活下去,到底需要什么“底牌”。
新鲜事儿,慢思考。
你好啊,这里是《Decode 万象周刊》编辑部。
最近我有个新爱好,在停车场“认车标”。
就跟小时候我们那代人收集水浒卡一样,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品牌,多到让我感觉自己像在玩一个“连连看”加强版。
蔚来、理想、小鹏、小米、问界、极氪、零跑、阿维塔、深蓝、埃安……光是把这些名字念顺溜,都得练两遍。
这感觉,特像十几年前的手机市场,各路神仙打架,恨不得一天发布三款新机。
就在这种“百花齐放”的当口,小鹏汽车的老板何小鹏,对着媒体扔了个“炸弹”。
他说,别看现在热闹,这只是淘汰赛的第一圈。五年后,中国的牌桌上,大概只会剩下5家车企。
这话一出,很多人觉得他危言耸听,是在贩卖焦虑。
但一琢磨,我反倒觉得,这哥们儿可能是因为自己真的在ICU门口走过一遭,所以看得格外清楚。
今天咱们就来拆解拆解,这场汽车界的“鱿鱼游戏”,到底是个什么玩法?为什么说,光会造车,甚至卖得不错,都不一定能拿到决赛圈的门票。
1
第一张底牌: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搞钱的能力”
你可能觉得,造车嘛,不就是设计、生产、销售吗?
错。
在今天的中国市场,造车首先是一场“烧钱大赛”。
而且,它不是短跑,是马拉松,还是负重越野马拉松。
一个新车型,从研发到量产,动不动就几十上百亿。建个工厂,又是几百亿。更别提营销、铺渠道、搞自动驾驶……每一项都是一个吞金巨兽。
所以,你看,上半场比赛,大家比的是谁的PPT做得好,谁的故事讲得动听,能从资本市场忽悠……啊不,是融资到最多的钱。
但现在进入了下半场,逻辑变了。
资本市场也冷静下来了,他们不想再听故事,只想看报表。他们要问的是:“你什么时候能自己养活自己?”
这就引出了一个残酷的问题:你的“持续造血能力”在哪?
比亚迪能活得很好,因为它不仅卖车,还卖电池、卖技术,它的产业链是闭环的,东方不亮西方亮。
华为系(问界、智界)底气足,因为人家主业是通信和手机,现金流充沛,造车业务亏得起,可以拿利润换时间、换市场。
小米,同样是拿手机业务的利润来补贴汽车的梦想。
而像“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早期严重依赖股市融资。一旦股价不好看,或者财报亏损扩大,银行的贷款、投资人的耐心,说没就没。
所以,你看,何小鹏他们去年为什么那么难?就是因为一度被市场认为“快没钱了”。后来拉来了大众汽车的投资,才算续上了一口气。
所以这第一关,比的不是账上有多少钱,而是你有没有一个能源源不断给你输血的“大动脉”。
2
第二张底牌:“规模”,压倒一切的“物理外挂”
如果你觉得钱的问题解决了就行,那就太天真了。
第二个生死关,叫“规模”。
我给你打个比方。
你去菜市场买一斤猪肉,老板收你20块。但如果你说,老板,你们家今天所有的猪肉,我全包了。你猜老板会给你什么价?
肯定便宜得多。
造车也是一个道理。
一年卖10万台车的公司,和一年卖100万台车的公司,去跟宁德时代买电池,去跟博世买零件,拿到的价格是天差地别的。
这就是“规模效应”。
你的规模越大,你从供应链拿货的成本就越低。成本低了,你就有更大的降价空间,可以在价格战里把对手“卷死”。
对手卖15万还亏钱,你卖14万还能赚钱。你说,这仗还怎么打?
在这个行业里,规模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一个“生死线”。没有规模,就没有议价权,就没有成本优势,最终就会被成本活活拖垮。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车企都在拼命冲销量。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被挤出销量榜前十,就意味着你离被淘汰不远了。

3
第三张底牌:你有“独门绝技”吗?
好了,假设你既有钱,又有规模,是不是就稳了?
还不行。
你得回答一个终极问题:消费者凭什么买你?
市场上有这么多车,设计都挺好看,配置也拉满了,价格还一个比一个狠。如果你的车跟别人的没啥区别,那消费者唯一的选择标准就只剩下“谁更便宜”。
一旦陷入纯粹的价格战,那就离死不远了,因为永远有比你更狠的。
所以,你必须得有“人无我有”的独门绝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术护城河”或“品牌标签”。
比如:
• 提到理想,你想到的就是“奶爸神车”,大空间、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拿捏家庭用户的需求。 • 提到华为问界,你想到的就是“遥遥领先”的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 • 提到小米,你想到的就是“极致性价比”和强大的粉丝生态。 • 提到蔚来,你想到的就是“换电”和无微不至的“海底捞式服务”。 • 提到比亚迪,你想到的就是“技术鱼塘”,刀片电池、DM-i混动,安全又省油。
这些标签,就是它们在残酷市场里的“身份证”。
一家车企,如果不能在3秒之内,让消费者清晰地说出你的一个核心记忆点,那你就非常危险了。
因为市场不会给你时间去慢慢解释。消费者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他们只会记住每个赛道里最大、最强、或者最特别的那一两家。
而那些定位模糊、没有特色的品牌,最终的归宿,就是在消费者的遗忘中慢慢消失。
所以,何小鹏说五年后只剩五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一个基于商业底层逻辑的“趋势判断”。
这场竞赛,比拼的是资金、规模、技术、品牌、组织效率……是一场全方位的“铁人三项”。
任何一块短板,都可能让你在激烈的弯道竞争中,被甩出赛道。
主编观点:商业世界的终极淘汰赛,比拼的不是谁的优点更突出,而是谁的短板更致命。
【思考与讨论】
1. 如果你今天要创业造车,你会选择做一款“最便宜的车”、“科技含量最高的车”还是“最豪华的车”?为什么? 2. 何小鹏说,连特斯拉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你觉得,像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巨头,会害怕来自中国对手的哪些“打法”? 3. 除了汽车行业,你还能想到哪些行业,也正在上演类似的“大逃杀”?(比如:连锁咖啡、在线教育、短视频平台?)
好了,这就是本期《Decode 万象》的全部内容。我们聊到了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是一场残酷的“大逃杀”,以及想要活下来,光会卖车是远远不够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要的不是追赶每一个热点,而是在喧嚣中建立自己的思考坐标。
新鲜事儿,慢思考。
我们下期再见。
关于《Decode万象》家庭周刊:亲子共读、认知同步
《Decode万象》不只是一份解读新闻的周刊,我们更是一个高质量亲子话题的策源地。
每一期我们都会将聚焦一个个值得全家共同关注的社会、科技、商业热点,拆解成一个个爸爸爱看、妈妈能聊、孩子听得懂的精彩故事。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激发一场全员参与的有温度、有深度的家庭对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