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从“遮阳板”切入谈乘用车内饰件制造?
遮阳板(Sun Visor)是乘用车驾驶舱中体积不大、动作频繁、与驾驶者交互最直接的功能性内饰件之一。它不仅承担遮挡阳光眩光、提升驾驶安全性的基础功能,还逐步集成了化妆镜、照明、气囊标签、传感器接口、文件夹卡槽等多种功能,是一个集结构、包覆、机构、电子与装饰于一体的“迷你内饰系统”。
正因为遮阳板涉及的工艺链条完整——从基体成型、五金件嵌件成型、泡沫填充、面料包覆、功能模块装配到外观与耐久检测——它可以作为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延展到乘用车内饰件制造全流程的系统学习,包括材料、模具、工艺、质量控制、法规与轻量化趋势。
二、遮阳板的功能演进与产品类型
2.1 基础功能:遮挡直射与斜射阳光
主遮阳(前挡风玻璃上缘)
副遮阳(侧窗遮挡,可旋转)
2.2 集成功能升级
2.3 产品结构分类
硬芯 + 泡沫 + 织物包覆型(最常见)
注塑整体成型 + 表面软质漆/包覆型
复合材压制轻量化型(未来趋势,与车顶模块轻量化协同)
三、遮阳板材料系统解析
遮阳板由多个材料层级构成,典型结构示例:外表层(织物/针织布/PU皮)— 缓冲层(PU泡沫/PE发泡)— 基体骨架(PP/ABS/复合材)— 金属轴/转轴机构 — 附件(镜框、灯、电路)。
3.1 基体材料(结构强度核心)
3.2 内部缓冲/填充层
发泡PU(聚氨酯):柔软、填充性好、吸能。
EPP/PE发泡片材:成型简便,可与包覆热合。
3.3 外饰表皮材料
四、遮阳板制造工艺总览
遮阳板制造通常包含多个串联或并联工艺段,取决于设计结构、材料体系与产量需求。以下为典型流程参考:
原材料准备 → 基体注塑/压制成型 → 五金轴/转轴嵌件 → 发泡填充或EPP装填 → 表皮包覆与热压整形 → 功能件装配(镜、灯、电线) → 外观检测 → 翻转耐久验证 → 包装出厂
4.1 基体成型(注塑或模压成型)
单片注塑 + 对合超声波焊接
左右壳对夹注塑 + 中空填充
模压成型(SMC/BMC骨架)适合耐热或刚度要求更高的车型
4.2 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
将金属支杆、转轴连接件预放入模腔,注塑时包胶,实现结构与机构一体化,减少装配工序,提高配合精度。
4.3 发泡/填充工艺
低压发泡PU灌注:保证填充完整性与表面平整度
预成型泡沫片材热压复合:用于薄型、轻量化遮阳板
4.4 包覆与热压整形
热熔胶 + 真空吸附 + 热压刀边切口
皮革包缝 + 手工折边(小批量高端件)
高频热压成型(适用于PVC/PU薄皮)
4.5 功能件集成
化妆镜卡扣式装配或超声焊接
LED灯引线嵌入槽,端子与车身线束对接接口
弹簧翻盖机构预装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