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聊本田思域这台“老朋友”。
说它是车坛的“常青树”,绝非虚言。
自1972年问世,全球累积销量突破2700万辆,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车型都能企及的高度!
特别是在北美市场,年销量稳定在二十余万台,更曾摘得年度车型桂冠,可谓名噪一时。
可如今已是2025年,市场风云变幻,思域的光环似乎也褪去了些许。
虽说终端优惠力度不小,价格探至十二万元区间,但其销量表现却面临着国产新秀及大众速腾等实力派的夹击。
问题来了,思域这棵“老树”如今是否依然值得车友们驻足?
今天咱们就好好剖析一番。
动力方面,本田那台代号L15B的1.5T发动机,确有过人之处。
压榨出134千瓦的最大功率,匹配丝般顺滑的CVT变速箱,实测零百加速8秒出头。
市区游走,动力线性,涡轮迟滞控制得当,超车也算干脆利落。
表显油耗在7.4升/百公里左右,燃油经济性尚可。
然而,放眼当下,电车横行,动辄3秒破百,思域的数据未免显得有些平庸。
当然,如果你对驾驶乐趣有更高追求,思域也提供手动版本。
只是,频繁踩离合的体验,更适合周末郊游,而非日复一日的通勤。
底盘调校上,思域在同价位车型中算得上优异。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思域的底盘便有此种韧劲。
过弯时,悬架支撑到位,侧倾抑制明显,方向盘指向精准,高速行驶姿态稳健。
车身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提升,整体刚性增强,安全系数有所提高。
不过,噪音控制一直是其软肋。
高速巡航时,路噪较为突出,深踩油门时,发动机的声浪也略显粗糙。
对车内静谧性有要求的车友,恐怕需要后期自行升级隔音。
空间方面,后排乘坐空间基本够用,应付日常家用不在话下。
后备厢容积达到400升,满足短途旅行不成问题。
可惜,座椅加热功能仅在高配车型上提供,对于身处北国的车友而言,冬季用车体验难免打折。
说到配置,这恰恰是思域饱受诟病之处。
销量最好的次低配车型,竟然连倒车雷达都缺席!
在泊车辅助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下,这项配置的缺失,实在令人费解。
虽说安全气囊数量充足,还搭载了L2级辅助驾驶系统,但基础配置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用车便利性。
更甚的是,本田车型的隔音水平向来备受争议。
尽管思域已有所改善,但与大众速腾等同级别车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若对车内静谧性有着较高要求,还需谨慎考虑。
目前,市场主销的240TURBO次低配版本,定价在11万元左右。
在此价位,车友可选的车型可谓琳琅满目。
相较于吉利星瑞,思域在空间方面并无优势,且定价偏高;论配置丰富程度,速腾亦更胜一筹。
而自主品牌如影豹R,定价更低,还提供手动版本。
领克03在运动性能方面与思域相近,但指导价格更高。
如此看来,思域的竞争力,确实面临挑战。
是时候灵魂拷问本田了,是否应当认真审视其产品策略?
入门级车型加装倒车雷达,北方地区版本标配座椅加热,这些举措并不会大幅增加生产成本。
提升隔音水平亦是当务之急,否则,即便操控再为出色,也难以支撑起其品牌溢价。
时至今日,选择思域的车友,多半沉醉于其纯粹的驾驶乐趣。
钟情于手动挡的操控感,追求涡轮介入时的推背感,亦或是对本田发动机抱有特殊情怀,可以接受配置上的妥协。
但如果更看重用车便利性、空间表现以及配置水平,那么自主品牌车型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销量数据下滑,终端价格跳水,但思域依然拥趸无数。
这充分说明,市场需求多元化,各品牌车型都有其特定的目标群体。
正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对于思域而言,唯有不断革新,方能在这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各位看官,你们认为当下思域是否还值得入手?
如果需要你做出选择,你会在思域与同级别其他车型之间如何抉择?
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真知灼见,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