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车主,想启动自己花了十几万买的智能车,竟然得先开启一个第三方小程序,还得掏5.9元才能“赎回”车子。
更糟的是,蓝牙钥匙突然罢工,家门就在眼前却进不了,只好尴尬地用手机APP开后备箱,把后座放倒,然后一屁股爬进驾驶室。
这可不是电影里的桥段,而是差不多有五十万哪吒车主正在遭遇的残酷现实。曾经被称作“科技平权”象征的智能车,咋说没就没了服务器,瞬间变成一堆没了灵魂的“数字废铁”?
这事儿一出,早就不光是某家公司的命运问题了,它直接挑明了整个智能汽车圈那些花里胡哨的科技承诺到底靠不靠谱。
被智能设计锁死的牢笼
这次风波表面上是钱的事儿,可要仔细琢磨,关键还是那种危险的设计思路。它披着“智能化”的外衣,实际上却拼命缩减现实中备份的存在,最后把用户紧紧绑在那唯一的网络服务商,一旦断了网,简直寸步难行。
网络一断,坏处可不止听歌看视频这么点儿。在线导航立马崩了,远程开空调也没门,连360全景影像、透明底盘这些跟开车安全息息相关的关键功能都跟着罢工了。
最坑爹的设计,怕就是盲目扔掉了实体钥匙。车主们为了进车,不得不从后备箱爬进去的荒唐事儿,就是这“去冗余化”设计惹的祸。本该是最后一道保险的机械结构,却被贬得可有可无,这样小小的技术失灵,立刻变成了大麻烦。
更吓人的是,差不多五十万辆车的命运,竟然全靠一个十分不靠谱的单一技术点撑着。后台技术架构太脆弱,两个应急备份都没弄好,这不明摆着给这波大规模瘫痪埋下了大雷嘛。
有些车主反映,车机屏幕明明显示剩50%的电量,结果车子早就没电了,直接乖乖趴窝路边发动不了。这说明,智能系统一旦罢工,不光不给力,最恐怖的是还会给错信息,害得用户的出行安全彻底冒险了。
谁来为我的车支付赎金
哪吒的倒塌闹得沸沸扬扬,竟然催生出一种从没见过的商业怪象。车厂和服务商的欠账纠缠不清,最后服务商竟然绕过了车厂,直接跑到终端用户那儿去“催款”。
消费者无奈之下,只得替企业倒闭埋单,原本高高在上的“车主”身份,转眼间变成了任人宰割的“数字人质”。
9月11号那天,差不多有五十万哪吒车主的手机里突然跳出一条短信,简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发信人没了熟悉的哪吒汽车,换成了陌生的“联想懂的”。这条直接让人付费才能恢复网络的短信,彻底击碎了车主和车企之间那点基于信任的纽带,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带着强硬意味的新型消费关系。
服务商火速推出了微信小程序,再加上那每月5.9元起的流量包,对车主来说,既是救命的稻草,也像是一场怪异的交易。他们得为本该包含在产品核心功能里的东西,二次掏钱。车主群里自嘲一句“没中间商赚差价”,满满都是无奈和讥讽的味道。
被官方扔下不管后,车主们瞬间爆发出一股“民间智慧”。他们主动在群里分享整理出一份“断网后还能用的功能清单”,技术达人还画出了“配件地图”,互相共享修车资源。有人干脆组建了法律团队,开始收集证据,准备打集体官司。那些本该企业负责的售后服务,眼下只能靠消费者自己硬扛,成了一场群体求生战。
这场风波带来的损失可是各方面的。二手车商一口回绝收哪吒车型,准新车价格一下掉了一半都不止。到处的用户服务中心有的转行,有的关门,车主们想修车保养真是没处找门路。配件供应断了线,哪怕一点小擦碰也得等上老半天。这不仅仅是钱财打了水漂,更是对这个品牌,甚至整个智能汽车推荐体系的信任彻底垮塌了。
建立在沙丘上的免费承诺
哪吒这档子事儿可不是单独发生的,它反映了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猛冲猛打的营销套路下,迟早得碰上的问题。
那个号称“终身免费基础流量”,听着诱人得很,实际上不过是个没有法律和商业根基的空头支票,背地里却藏着不少大风险。
“免费”这词儿背后,车企其实得承担不少沉重的成本。瞅瞅整个行业,“基本流量免费”这招差不多成了市场内卷的常规操作。可你要算账,拿哪吒将近46万车主来算,每辆车每月最低伐5块钱,单单流量费就得花近250万块钱每个月。放眼任何一家企业,这数目可不轻松。
更扎心的是,合同里面早早藏好了那些“坑爹细节”。一翻开买车合同,老百姓常常能瞅见“车企有权随时中断服务”这样的条款。这就是说,那“终身”保证根本就靠不住,消费者的利益从头到尾基本上就被摆在了极其弱势的位置。
同行们的窘境也说明了这事儿。之前,吉利尝试调整流量服务范围,结果弄得一堆用户投诉满天飞。可见,就算是正常运转的龙头企业,也背着不小的成本包袱,时不时琢磨着怎样缩小这些权益的范围。这已经成了行业里人人都得面对的老大难问题。
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可谓“大逃杀”已经拉开帷幕,未来不知有多少车企会步哪吒的后尘,陷入经营难题。到时候,哪吒车主现在的遭遇,恐怕能成别家用户的前车之鉴。这事儿真给咱们敲了个警钟:便宜没好货,免费的东西往往最贵。如今享受的那些优惠,说变就变,市场一旦风云变幻,这些好处可能瞬间就没影儿了。
结语
哪吒断网这事儿,恰恰暴露了智能车在技术、商业还有法规这三块儿上的不少软肋。
它用个惨痛的例子告诉咱们:围绕服务打造的“产品即订阅”模式风险可大了,一旦服务端了,消费者手里那高价买来的硬件,立马就没啥用处了。
真格的“科技平权”,绝不能让用户给那些虚无缥缈的技术名词套了牢。
往后看,这行里急得很,要赶紧定个新规矩,硬性让车厂得留点实打实的备份设计,像那机械钥匙孔啥的,得有!
更关键的是,得从法规上撑腰,保证车企要是倒闭了或者不管了,车主还能自主挑网络服务,车辆的核心智能功能照样能稳稳地用着。
这事儿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每个智能汽车用户的基本财产权和行车安全的大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