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下笔记,最近看到比亚迪突然在天猫开了官方旗舰店,还把精诚一家养车搬到了线上,之前这服务还藏在抖音和京东。说句实话,我起初还挺懵的,比亚迪不是专做新能源车么,怎么忽然把目光盯上了后市场,卖起了机油、快修这样的服务?
咱先理理头绪。中国车保有量超过3.6亿辆,这数字很吓人。车养护市场潜力肯定大,也就是为什么途虎、京东、天猫这些平台早就打得火热。比亚迪这次加入,能不能搅动这锅汤,至少从他们提供的产品看,有点意思。比亚迪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团队专门研发的全合成机油,外加和中石化联合出的机油,再搭配美孚嘉实多官方专供货,消费者选项多,而且背后的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很扎实。相比普通后市场店那种只会拼价格、货品千篇一律,技术含量几乎为零的现象,这显然是一次不同的尝试。
我不是说后市场其他玩家就没技术含量,举个例子,途虎的供应链也够繁杂,拆成零件、物流、仓储你要自己琢磨半天、还容易翻车。比亚迪能靠自己研发直接推机油,我觉得就像你自己种菜,虽然忙点儿,但少了中间商赚差价,质量和利润都好控制。只是,这份自给自足,也可能让他们的价格不会太低,不确定比亚迪这一套在价格敏感的后市场究竟能反应多好。
说到价格,这一点后面再说,我先讲个我身边的事。前几天约了朋友老刘去他4S店保养,他抱怨说:现在4S店保养贵得让人心疼,可关键技术活都得靠厂家统一培训的师傅,外面几家便宜的换机油也不稳妥。这话其实我很懂,尤其是现在很多车主对维修那点小手艺信哪怕4S店贵点,还是愿意掏钱。
但你问我比亚迪怎么做成既有4S的技术规范,还接地气?这就涉及到他们精诚一家养车的运营模式了。我猜他们是从合资品牌的4S店里直接拿过来技术人员和管理标准,然后逐步转化成既专业又开放的服务门店。毕竟比亚迪自己囊括了多品牌多车型的供应链和管理经验,这份资源不是随手能拎出来用的,得靠时间沉淀和体系整合。
要说这些服务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一张工位布局图引起了我注意。里面的工位标配不光是传统的升降机和检测仪,还有专门的机油测试台,用于实时检测油质,这种配置,普通后市场小店绝对配不上。看来比亚迪真的想把服务做精做细,不是简单挂个牌子那么敷衍了事。
说到这儿,我得打自己个赌。前面我觉得比亚迪技术基因强是理所应当,但这新品投入到后市场,实际执行层面会不会像销售说的那么顺?销售小张跟我聊的时候叹了口气:技术是好,但服务体系一旦从制造产业链跳到终端零售,就怕拖累。这也提醒我,任何企业跨界,尤其下沉到个体服务环节,都极易出现短板,一旦用户体验出了差错,品牌反而受伤。
这就有趣了,传统后市场那些老玩家不会坐视不管,他们的竞争力更多来自渠道和价格机制,是不是说比亚迪要给消费者更多理由换用精诚一家养车?比如全合成机油的使用寿命和节能效果,能不能让车主在两年内省下一笔油耗加机修成本?我私下粗糙算了下,全合成机油虽然贵30%左右,但如果能延长保养间隔5000公里,估计一两年下来能回本,车主们能感知这差异吗?不确定,样本还太少。
随便说说,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比亚迪这样做,一方面是看准后市场利润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未来新能源车做铺垫。按理说新能源电动车用油量少,但他们推的全合成机油还有漆面快修、轻洗服务,这些服务对燃油车用户吸引很大,新能源车主反倒稍微少点。是不是比亚迪想先在整个车主圈里圈地,再慢慢推广自家的新能源一体化服务?(这段先按下不表)
顺带提一下,对比同价位的几个后市场品牌,特别那种地方品牌机油加换油店,技术规范差别不小。多数是环境条件不达标,师傅技能参差,连机油换前后温度都管不上,出问题多了车主咋信任?比例上看,这种地方店占用率还是挺大的,反而说明大品牌做细做精还有成长空间。
最后我还是更关注比亚迪这次线上线下结合的打法。入驻天猫官方旗舰,再加京东抖音,布局全渠道,确实是走了一条创新路径。传统4S店一般只盯线下,后市场也还没形成统一的线上话语权。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是一家车企,也是新兴汽车销售服务的玩家,他们能不能把客户的需求做得更实际、更贴心?这一点,有点期待也有点怕被现实打脸。
比亚迪这波操作到底是真香还是鸡肋?消费者会不会感到多了个选择,还是多了个麻烦?而你,惯在哪儿保养?店离远不远,技术和价格哪个更重要?我倒是挺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