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赚4200亿,出口114万辆,中国这家低调汽车巨头终于上市,靠低价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全球扩张

最近跟朋友聊天,他忽然冒出一句:奇瑞真是汽车界的老黄牛,一拉就是二十多年。我还真没细想过,这家企业居然等了21年,才在港交所闯过那关。21年!你听着都累。搞汽车的你就知道,这账算得一点儿也不简单。

奇瑞去年卖了大概260万辆车(样本有限),其中114万辆拿去出口,光看这数字就够硬气。你想啊,中国这一年出口汽车大约641万辆(体感),他们家单挑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光靠出口就爆赚4200亿,是不是感觉特别励志?但实际上,过程没那么简单。

爆赚4200亿,出口114万辆,中国这家低调汽车巨头终于上市,靠低价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全球扩张-有驾

记得某次和几个二线城市的4S店销售聊,销售抱怨说:奇瑞这次要求加班到晚上十点,客户服务都顾不过来了,员工怨声载道。听着挺无奈,毕竟车企里的潜规则就是忙,特别是临近财报和交付节点。听完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种内部管理上的小疙瘩,影响可能比想象中大多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奇瑞的出口一骑绝尘,单月能出口12万辆车(估算),却新能源车销量只有7万出头?这差别咋来的?这说明奇瑞虽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还站得住,但转型新能源技术的速度明显慢了。同行吉利、比亚迪已经开启了电池和智能化大作战,奇瑞这条路上还得稳扎稳打。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发现2014年奇瑞把QQ停了,那火了十年的小车终于谢幕了。那时候奇瑞QQ是年轻人的首选,但质量问题频出,甚至传出修车排队的段子。这个口碑阴影,奇瑞到现在都还没完全甩掉。你说,这市场上,卖得多就是赚得多吗?我觉得未必。

来个小跑题,你觉得车企的研发团队能不能像做菜一样,调味不对就得重来?奇瑞在研发上不算花哨,更多是吃供应链家常菜,大家都知道,供应链就像搭积木,缺一块就塌了。奇瑞在供应链上的策略比较保守,追求靠谱稳定,但这也限制了创新速度。这跟比亚迪那种自己种菜自己卖的模式明显不同。

爆赚4200亿,出口114万辆,中国这家低调汽车巨头终于上市,靠低价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全球扩张-有驾

说到同价位的车,我跟同事聊起奇瑞和吉利的对比。以20万左右的SUV为例,同样价位,吉利的智能系统更灵活,交互界面更讨喜,但奇瑞给的配置就是实打实的原配,没那么花里胡哨,皮实耐用,但科技感欠点火。你更偏爱哪种?我一直觉得,这两家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差别就是花哨vs实用。

以前我说奇瑞是那种稳扎稳打的车企,听着大了点,其实它很会折腾。好多年,尤其面对华为合作上鸿蒙智能车,新能源销量一上涨就是50%+(估算),我又得收回刚刚的话了。合作算是给了奇瑞一个技术上的小火箭,吃技术红利。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奇瑞怎么能保证这股劲儿持续下去?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有资金和管理的挑战。奇瑞没大厂后盾,有时候像个单打独斗的老兵。

你发现没?奇瑞的这波港交所上市,和吉利直接买沃尔沃、长城专注硬派越野SUV玩法不太一样。奇瑞更接地气,靠低价打爆市场走出了自己的出海路子。但资本进来后,这路子能不能继续坚持?职场上的小喷嚏,比如那封让员工周末得加班的邮件爆了,董事长还亲自道歉,这种内部矛盾不消除,怎么撑得住品牌?

爆赚4200亿,出口114万辆,中国这家低调汽车巨头终于上市,靠低价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全球扩张-有驾

随便算了下,假如你买台奇瑞新能源车,保值率大概只有50%-55%(临场小计算,样本少),比起同级别比亚迪60%以上的保值率稍逊。你会在意吗?我自己觉得,这保值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和质量的信任度,奇瑞还有路要走。

说句实话,消费者心里最怕的还是卖得多品控差,而奇瑞这块疙瘩虽然改善明显,但谁轻易忘了那些年天天排队修车的日子?我自己开了次奇瑞,仪表盘那个小屏幕有时候反应慢得让我怀疑人生。哈,嫌麻烦?是的,买车买软件体验,难道不是一样重要?

我们经常聊为什么外资车企在国内市场老占上风,他们靠的是成熟供应链、全球研发和渠道经验。奇瑞呢?更像走小巷子的探险家,时而撞墙,时而绕路,前面路到底通不通,就看能不能学会修补,包括产品质量、员工管理、技术创新等多方面。

好了,说了这么多,有个问题一直萦绕我脑海:奇瑞这次港交所上市后,能不能真正借助资本力量,摆脱低价使者的标签,冲击全球高端新能源市场?还是说——

爆赚4200亿,出口114万辆,中国这家低调汽车巨头终于上市,靠低价打破外资垄断实现全球扩张-有驾

你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奇瑞可以让你去4S店修车不用再排半天队呢?这细节,说到底比年赚多少更真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