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如何逆袭巴西市场?深度解读中国品牌出海新格局

中国汽车出海巴西,这事怎么看?有惊喜,有疑问,也够味儿——巴西总统卢拉亲自跑来给哈弗H6 GT首台下线签名,简直像签名足球那股仪式感,只不过这次主角不再是“内马尔”,而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不得不问一句:为啥长城、比亚迪这些中国品牌,近几年像开了挂一样扎堆南美,甚至能跟几代老霸主菲亚特、大众扳扳手腕?背后究竟有啥玄机?咱今天就解个谜。

说起来,这几年南美汽车圈确实不太平。你看长城,2021年那会儿直接收购了原本戴姆勒的工厂,连改造都没含糊——120万平米大盘子,9.4万平方米的厂房,焊装、涂装、总装全都来一套。不是简单发个快递,是真刀真枪地落地生根。别小瞧产能,初步规划5万辆/年,覆盖哈弗H6、H9还有硬朗皮卡长城炮,攻SUV、混动、皮卡全阵线,野心妥妥摆台面了。要说这批整车基地,图拉、罗勇,加上巴西伊拉塞马波利斯,放地图上一瞄,差不多能把整个亚欧拉美市场串个遍。说巧也巧,本地化投产,交付周期一下就缩水到45天以内,哪还有过去各类船运周转一拖仨月的慢悠悠。

中国汽车如何逆袭巴西市场?深度解读中国品牌出海新格局-有驾

可真正让人啧啧称奇的,还是长城销量那波数据。2023年前半年,巴西市场长城卖了1.57万辆,增速19.8%,都快成当地SUV细分市场领头雁了。看看海外销售总账本,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网点1400+,累计出口超两百万辆。你说厉害不?有点像玩策略游戏早早占下关键据点,后头扩张都轻快了。行业报告翻一翻,2023年1-7月长城海外总销量238,746台,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说涨有点勉强,但考虑大环境也算稳扎稳打。

不过,这波中国军团巴西征途里,比亚迪也不甘示弱。7月那会儿,这老兄的乘用车基地已先一步亮起大旗。人家第一款投产车型叫“海鸥”,到巴西换了个新身份,“Dolphin Mini”,专攻入门级电动车市场。两家大厂前后脚在巴西“安营扎寨”,感觉像一出谋略大战。玩惯了传统汽油车的大众、菲亚特等欧美巨头,突然碰上这阵中国龙卷风,也是措手不及。原本这个巴西,一年能卖掉两百万辆新车的巨大蛋糕,过去基本都被西方大佬瓜分。现在,中国品牌直接插队,格局一下被搅浑了。

话说回来,长城为啥能打入这个难啃的市场?一方面,技术升级玩得娴熟。别看“哈弗H6”在国内都快烂大街了,拿到巴西,靠自动化生产线不光能造燃油,也能造混动、电动,一举多得。企业还拍胸脯保证,未来啥智能化需求都能跟上。有意思吧?就像餐馆开业,啥菜品都能点,要辣的有辣的,要清淡有清淡,主顾们挑不着毛病。

另一方面“本地化”不是说说而已。除了巴西,长城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都开了KD散件组装基地。这“全工艺+KD”模式,看似复杂,其实就是既能大规模自产,也能灵活拼装,走哪儿都能玩转供应链,让产能布置得更有弹性。企业干这些,眼里不只盯着眼前,估计是想着给智利、哥伦比亚这些市场都铺路,留后手。

还有一些外行人可能不关心的事,其实挺关键。巴西政府这两年正闹腾汽车税制改革,把外来车的高关税——原来要35%那种,瞬间给本地化生产降到12%以下。“羊毛出在羊身上”,关税一省,物流成本再压,买车门槛低了,咱中国车的性价比一下就提上来了。看数据,2023年中国车在巴西市占率干到了5.2%,比三年前狠狠涨了3.7个百分点。这步棋其实走得非常精明,一边绕开贸易壁垒,一边靠巴西-阿根廷深厚的零部件链儿,再省下一大笔钱。不仅赚到销量,还能深挖利润。现在看,长城早早“抢滩登陆”,真不亏。

当然,阵地夺下来,守住是门学问。巴西消费者口味有点“精”:气候热,地大人稀,道路条件五花八门,想赢人心,光拉低售价还不行。你看比亚迪投喂“海鸥”,主抓年轻市场;哈弗靠SUV和皮卡,走多点开花路子,俩品牌竞相讨论智能化、绿色出行,将来会不会像手机圈那样靠软硬件生态抢用户,还真不好说。顺带一提,巴西本土汽车文化极为多元,国民对个性化、可靠性、售后都有讲究。中国企业能否把“好用不贵”真正打造成口碑资产,还得看后面几年服务与体验层面的沉淀。

有意思的是,南美市场号称“新世界”,但越往里挖越像车界“考古坟场”,什么老大众桑塔纳、菲亚特Uno,几十年还在跑,这种慢节奏让高速转型的中国企业面临新挑战。一方面你得普及电动车新技术,推广智能化车载服务;但一方面还不能让人觉得你这是“用高科技收割智商税”,搞得太激进也怕老牌车主拒绝买单。究竟中国车怎样在南美车市本地化创新与稳妥之间把握分寸,目前还在摸索阶段——说白了,这条路咋走,没有前人能给现成答案。

翻翻全球车企扩张史,其实每一轮东风西渐、扩土圈地,多少都踩过坑。日本车90年代席卷美国也没少被讥讽“经济盒子”;韩系车当年刚入美,靠白菜价和超长质保硬蹭一波存在感。中国车要卷巴西,除了拼质量、拼供应链,还得赢文化、拼口碑。说这里面没点归化、同理心的玄学,谁信?反正一句话:攻关海外的过程,也是在推动中国制造“脱胎换骨”的自我修行。

讲到这里,谜底慢慢浮现出来了。其实中国品牌快攻拉美,不是单靠补贴和低价走量神话。其本事在于能灵活调配全球产能,顺应当地法律、市场风向迅速切换模式。无论是长期耕耘、稳扎稳打,还是敏锐洞察、快刀斩乱麻,终归拼的还是体系力。背后站着国内已经高度分工整合的工业链条,以及一茬接一茬的技术创新。这种底气,正是十几二十年咬牙死磕换回来的。

搁远了讲,全球化时代里,产业迁徙、资本流转、品牌扎根,不再是谁能拿出单一爆款车型就能赢定全部。你要能了解不同国情,跟当地劳动力、产业链打好关系,还得防着政策风吹草动。长城在巴西的故事,不只一出出海“商业史诗”,更像中国企业自我升级的样板间。

中国汽车如何逆袭巴西市场?深度解读中国品牌出海新格局-有驾

话说到这,你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答案啦?长城、比亚迪们强势登陆南美,啃下巴西这块全球汽车大蛋糕,既有政策漏洞的红利,也有技术创新的支撑,更是中国制造交融全球化的历史浪潮。能不能乘风破浪,还得看接下来几年如何立足本土、打磨产品、耕耘口碑。一场大戏才刚开始,还有许多看点值得期待。

中国汽车如何逆袭巴西市场?深度解读中国品牌出海新格局-有驾

顺带问一句:你觉得中国车下南美,究竟哪招更容易打动当地用户?功能配置?价格友好?还是服务体验?一起来聊聊,怎么看中企“出海记”?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