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WJM 外骨骼之家 2025年09月19日 23:01 浙江
当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精准搬运零件、Figure机器人现身宝马产线协同装配、Digit在亚马逊仓库完成上万次分拣任务——那些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人形伙伴”,正在加速闯入现实。民生证券最新研报断言,2025年将成为海外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掀起的“具身智能革命”,不仅将重构工业、物流与家庭三大场景,更将为中国供应链企业撕开一道千亿级的国产替代缺口。
一、特斯拉Optimus:百万产能目标锁定,2-3万美元定价重塑行业生态
作为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定义者,特斯拉Optimus的每一次迭代都牵引着全球产业神经。据研报显示,Optimus已在软硬件两端实现“双向突破”,量产只差临门一脚。
软件层面,2024年Optimus已具备“上肢负重搬运+动态抓取+下肢复杂地形运动”三大核心能力,可稳定搬运20公斤物料、自主上下楼梯;2025年将进一步提升“崎岖地形步态稳定性”与“跌倒自主恢复”功能,依托FSD芯片的算力底座,其运动智能正无限逼近人类。
硬件进化更具颠覆性:Optimus V3计划于2025年底发布、2026年全面量产。这款被马斯克喻为“特斯拉史上最畅销产品”的机器人,将搭载22自由度灵巧手(预计采用“微型丝杠+腱绳传动”方案),并大规模使用铝镁合金、PEEK等轻量化材料,整机减重10公斤,续航提升30%。
最引人瞩目的是其极致的成本控制——马斯克明确将Optimus定价锚定在2-3万美元(约14-21万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价格的1/5。特斯拉计划五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即日均下线近3000台,这一爬产速度甚至超越Model 3。
二、海外群雄并起:科技巨头+明星初创双轨并行,多场景落地加速
不仅是特斯拉,海外已形成“科技巨头+顶尖初创”双轮驱动格局,各玩家凭借差异化能力切入不同场景。据民生证券梳理,六大核心企业正竞速突围:
Figure AI:估值400亿独角兽,宝马工厂率先落地
作为全球融资最强、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 AI打法极为凌厉。其2025年推出的VLA模型Helix,是全球首个支持“双机器人协作”的系统——两台Figure 02可协同完成整车装配,新任务部署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30天。
目前Figure 02已在宝马美国工厂实战,负责搬运与装配,目标四年交付10万台。其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惊人:B轮估值26亿美元,C轮已飙至400亿美元,15个月暴涨15倍。
Agility Robotics:全球首座机器人工厂投产,物流场景率先盈利
不同于特斯拉的通用定位,Agility Robotics深耕物流自动化。其第四代Digit负载提升至22.7公斤,充电1小时可运行8小时,单位成本目标压至2-3美元/小时,已低于人工成本。
2024年10月,Agility建成全球首座人形机器人工厂RoboFab,初期年产能数百台,未来扩至1万台。Digit通过RaaS模式(机器人即服务)已在GXO仓库完成1万次订单搬运,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盈利的人形机器人企业”。
1X Technologies:破冰家庭场景,10万家庭计划开启C端时代
当同行仍聚焦工业时,1X已率先闯入家庭市场。其2025年产品NEO Gamma堪称“家庭全能助手”——采用3D打印尼龙外壳,运行噪音低于30分贝,20自由度灵巧手可完成煮咖啡、叠衣物等任务,还能通过“情感耳环”实现灯光互动与情感陪伴。
NEO Gamma目标售价3万美元,2025年计划进入10万家庭,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首次真正具备To C可能性。其背后依托OpenAI技术支撑,通过VR远程操作积累数据,家庭任务完成率已超85%。
三、中国机遇:供应链借船出海,五大核心环节最具爆发潜力
海外量产浪潮下,谁将受益最大?民生证券明确指出:具备“强批量交付能力+海外产能布局”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形机器人核心硬件——如减速器、传感器、轻量化材料——与汽车零部件技术同源,而中国企业在成本与制造规模上具有全球优势。
研报重点推荐五大环节与对应企业:
灵巧手与触觉传感器:高精度传动定成败
Optimus V3的22自由度灵巧手预计采用“微型丝杠+腱绳传动”,精度要求极高。北特科技的行星滚柱丝杠已通过验证,浙江荣泰的触觉传感器适配国际需求,有望打入特斯拉供应链。
减速器:类RV替代谐波,成本优势明显
人形机器人髋、肩部位需高扭矩减速器,“类RV减速器”相比谐波性价比更优。双环传动、中大力德已有RV技术积累,替代后单机价值可提升2000元以上。
轻量化材料:以塑代钢,减重即省电
人形机器人为提效亟需减重。旭升集团的铝镁合金部件、爱柯迪的PEEK材料已用于汽车轻量化,可快速迁移至机器人关节与机身,助力减重10%-15%。
传感器:六维力传感成刚需,单机价值量达4万
精准力控是抓取操作的前提,六维力传感器不可或缺。均胜电子相关产品已通过特斯拉预认证,保隆科技的视觉传感器适配复杂环境,单机价值量可达4万元。
执行器:汽车企业近水楼台,精密制造能力复用
执行器相当于机器人的“肌肉”,与汽车减震、底盘部件技术同源。拓普集团执行器已进入Optimus供应链,新泉股份的机甲外壳采用PC/ABS材料,强度与轻量兼具,这些企业有望形成“汽车+机器人”双驱动格局。
四、2025为何是“量产元年”?三大瓶颈已全面突破
研报强调,人形机器人能在2025年迎来爆发,关键在于三大瓶颈的突破:
应用瓶颈:从“演示秀”到“实用价值”。特斯拉、宝马、亚马逊等超级场景提供刚需落地环境,机器人已成为真实生产工具;
成本瓶颈:供应链成熟+中国制造赋能。特斯拉将整机成本压至2-3万美元,中国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打开降本空间;
软件瓶颈:大模型开启“具身智能”。Helix、OpenAI、端到端神经网络让机器人拥有自主决策能力,不再依赖预编程,真正理解环境、响应指令。
五、紧握两大主线,迎接千亿浪潮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新能源汽车之后下一个颠覆性终端”。据民生证券测算,仅特斯拉Optimus产线达到100万台时,关节总成、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就将突破2000亿元。
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两条主线:
特斯拉供应链确定性标的:如拓普集团、均胜电子、旭升集团,已进入量产前验证;
场景落地领先的细分龙头:如物流场景的银轮股份、家庭场景的材料企业。
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已从技术研发迈入“量产竞速”。当特斯拉百万台产能轰然落地、中国企业强势切入全球供应链,我们会突然发现: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谁能在机器人时代的黎明率先卡位,谁就能在下一轮制造革命中握住定义权。
欢迎关注外骨骼之家公众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