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加码,何以成都?因为“氢”,更因为“情”
都说外企走了,但成都偏偏不信这个邪。世界500强丰田汽车,最近又在成都加码砸下重注,把氢能的大旗直接插在了青白江。蜀道丰田氢能科技公司正式落户,厂房建设如火如荼,有望今年四季度建成投产。丰田不是随便一来,而是二十七年如一日地恋恋不舍,从最早的柯斯达中巴到现在的亚洲龙、普拉多,成都已成丰田中国的“福地”。你要问丰田为何钟情成都?答案,说氢是表,讲情是真。
先聊聊“快”这件小事。别的地方招商搞得跟宫斗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成都这回用起加速度。人家丰田刚有个风声,成都市招商小分队就直奔北京、企业门口一顿花式推销,政策细致到连加氢站地图都画给你。一边描摹氢能产业未来蓝图,一边为丰田量身定制合作方案,从厂区选址到政策解读,全程保姆式服务。丰田本来只是有点动心,硬是被成都“死缠烂打”地争取成了稳定关系。力争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其实是成都用诚意、情谊和务实“干”出来的。企业考察团到蓉一看,氢能产业生态果然真家伙,上百企业、十座加氢站、千辆氢车跑得飞,底气十足。
可别小看了这份“感情债”。二十多年前,成都放开怀抱,丰田等外企勇敢奔赴。四川一汽丰田,是丰田在华第一个生产基地。彼时四下荒芜,如今产业林立,成都借这些外企东风,从汽车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一个不落下。外企们摸爬滚打数十年,成都始终如一支持。等到氢能新赛道开启,丰田没选北上广深,偏定在成都“氢情相许”。你说这不是看重感情?丰田自有话讲,称与成都“长久的信赖关系”让他们有信心继续扩展,“绿氢之都”的新名头也不是白叫的,产业政策不折腾,市里区里恨不得帮你连螺丝都一起拧。
当然,选择成都,更是不折不扣的“氢情结合”。成都市把氢能写进战略,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市场推广一样不落。短短几年内,氢能上下游生态逐步成型:制、储、运、加、用一条龙,东有成渝氢走廊,西有青白江氢产业基地,把氢能的算盘打得明明白白。丰田看中成都,不只是“朋友多”,更是这座城市做事靠谱,愿意为氢能产业试水深耕。产业链、供应链闭环已经初步搭建,未来一旦商用车需求撑起来,就是发展氢能的超级风口,外企不来,才叫没有眼光。
更有意味的是,丰田此轮落地投产,其实是中日企业合作深化的样板。在全球关税战搞得人人自危的时候,丰田逆势下注成都,无异于用脚投票,高度认可成都的产业生态和发展预期。市政府也没有“躺平”,瞄准氢能集群发展,该给政策给政策,该开绿灯开绿灯,还组织专班“揭榜挂帅”,完善制度流程,就是真刀真枪干产业。与其说,丰田加码是“外企回归”,倒不如说是成都和外企几十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成长。
成都和丰田的故事,是城市与企业互相成就的范例。外企不是天生大款,城市也不是坐等投资的懒汉。只有双方都拿出真心,愿意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机会,才能走得长远。上海的地铁,深圳的电子,苏州的制造,成都的氢能,其本质都是对优质企业“惜缘如金”、对产业发展“未雨绸缪”。丰田炒“氢”是本事,成都用“情”留人更是绝活。若干年后,氢能产业是否蓬勃,世界五百强会否继续扎堆,也许比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正是这种城市与企业之间隐形的信任感和黏性。
结尾且说,成都与丰田的氢能故事,不只是“外企加码”的新闻点,更是中国新型城市企业关系的一种试水。氢能产业风口尚未完全来临,但成都愿意执子之手,丰田也乐意一起冒险。这一场“氢情流转”,已然胜负未分,但历史会记得,某城市和某企业曾在这样一个节点,放下各自的傲慢和焦虑,共同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如何?问风不如问心。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