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越聪明,人就越容易“犯懒”?这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但现实中,它正悄悄变成一场潜在的危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着支持辅助驾驶的车上了高速,方向盘自己稳稳居中,油门刹车自动调节,几分钟后,你的手开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再后来干脆拿开;眼睛从紧盯前方慢慢飘向后视镜、中控屏,甚至拿起手机瞄一眼。那一刻,你觉得车在“自己开”,可危险,也许就在下一秒悄然逼近。
这不是危言耸听。随着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新车中的普及率突破70%(据2024年中国汽研数据),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模糊“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车企宣传中的“智驾”“领航”等词汇,无形中放大了系统的实际能力,而用户对技术的理解却往往滞后。结果呢?事故频发,责任难定,舆论撕裂——辅助驾驶,正在陷入一场信任与认知的双重困局。
就在这关键时刻,国家出手了。
2025年9月17日,工信部正式发布《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份文件不只是一纸规范,更像是一记警钟: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人,永远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分级”不再是技术术语,而是安全底线
过去,我们谈L2、L3,更多是从技术能力划分。但现在,这份新标准把“分级”变成了法律责任的分水岭。
文件明确指出:所谓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就是L2级,它不属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意味着,哪怕车辆能在车道内自动跟车、变道,驾驶员也必须时刻准备接管。系统可以帮你减轻疲劳,但不能替你担责。
更进一步,标准将L2级系统细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清晰的能力边界:
基础单车道辅助:只能在高速或快速路上保持车道居中,类似ACC+LKA的组合,别指望它能变道。
基础多车道辅助:允许驾驶员打灯后,系统自动完成变道,但依然局限在高速公路场景。
领航辅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NOA(导航辅助驾驶),能在城市道路实现“车位到车位”的通行,功能最强,风险也最高。
这种分类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监管和测试有据可依。不同级别的系统,面对的安全挑战完全不同,自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
二、怎么才算“安全”?46个场地场景+72小时路测说了算
以前,一个辅助驾驶系统好不好,靠的是用户体验和媒体测评。而现在,国家给你划出了硬杠杠。
标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测试体系,包括场地试验、道路试验、文件审查三大环节。
在场地里,系统要面对46种典型场景:突然窜出的行人、横穿的自行车、施工区锥桶、前车急刹……每一个都要准确识别并响应。这还不算完,还要进行“故障注入”测试——比如模拟雷达失灵、通信中断,看系统能否安全退出。
更有意思的是“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这不是测硬件坏了怎么办,而是测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会不会犯错。比如雨天反光的路牌被误识别为限速标志,或者隧道口光影变化导致车道线丢失。这类问题曾多次引发争议,现在终于被纳入考核。
至于路测,要求更严:每种道路类型累计有效运行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如果系统支持夜间使用,那晚上也得跑够时长。这些数据,将成为产品准入的关键依据。
三、数据记录:事故之后,到底是谁的错?
一旦出事,怎么判断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失误?
标准给出了答案:全程留痕。
系统激活期间,必须记录五大类数据:
车辆基本信息(速度、位置)
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激活、处于哪一级)
周边环境信息(识别到的目标)
驾驶员操作(方向盘扭矩、踏板动作)
驾驶员状态(是否脱手、视线是否偏离)
这些数据不仅要存,还得有统一的读取接口和格式。未来,交警调取“黑匣子”就像查看行车记录仪一样简单。谁的责任,一目了然。
这也意味着,那些试图甩锅给“系统自动接管”的说法,将不再成立。如果你长时间脱手、闭眼、玩手机,数据会如实记录,法律也会据此追责。
四、防“滥用”机制上线:违规三次,禁用半小时
最狠的一招来了——系统开始管人了。
标准要求,所有辅助驾驶系统必须配备驾驶员监控功能。一旦检测到手脱离方向盘超过5秒,系统立即发出提醒;10秒内不响应,警告升级。
视线监测更严格:离开路面5秒内提示,8秒内未回归,直接触发“立即控制警告”。
更关键的是,如果因为驾驶员长期脱管导致系统启动风险减缓措施(比如紧急减速、退出辅助),或者频繁出现脱手、分心行为,系统将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再次启用。
这个设计,本质上是在惩罚“习惯性依赖”。你不能一边享受科技便利,一边完全放弃驾驶责任。系统可以辅助,但绝不纵容。
五、乘用车和商用车,安全不能有双标
很多人以为,大货车的辅助驾驶要求会低一些。错了。
新标准明确:无论是轿车还是重卡,只要装了同类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完全一致。毕竟,一辆失控的卡车造成的危害远大于私家车,更不允许有任何妥协。
这也反映出监管思路的转变:不再按车型区分安全等级,而是按功能本身的风险程度来定规则。技术走到哪儿,监管就跟到哪儿。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车越来越聪明,人该怎么办?
这份强制性国标告诉我们:技术可以进步,但责任不能外包。
我们期待自动驾驶的未来,但在L3大规模落地之前,L2始终是“辅助”。它不该被包装成“无人驾驶”,也不该让用户产生虚假安全感。
或许真正的智能化,不只是让车学会开车,更是让系统学会“管人”——提醒、约束、甚至惩罚那些过度依赖技术的驾驶者。
未来的方向盘,可能真的会消失。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的双手,仍需随时准备握住它。
而这套标准的意义,不只是规范技术,更是重塑人与机器之间的信任边界:你可以放手,但不能走神;你可以休息,但不能卸责。
这才是智能出行真正该有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