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热闹场面,真的是想起来都让人唏嘘。那时候,展厅里人挤人,连停车场都排起了长龙,销售员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单车净赚十万人民币不是梦,谁看了不眼红?
可现在呢?出口量同比暴跌 58%,现场的冷清程度,简直跟以前判若两国。你说是消费者突然变心吗?并不是——是俄罗斯政府自己出手,把市场的温度硬生生降到冰点。
先是 2024 年 10 月 1 日,大幅提高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涨幅夸张到 70%-85%。尤其是发动机排量 2-3 升、车龄超三年的车型,报废税直接从 130 万卢布飙到 237 万卢布(折合人民币几十万),这成本摆谁面前都得犹豫三秒。还没缓过来,2025 年 1 月又来了关税调整,单车清关费最多再加 3 万卢布,价格优势瞬间失效。
更要命的是,这些政策是在整个市场萎缩的大背景下出的招。2025 年前九个月,俄罗斯新车总销量仅 92.24 万辆,同比跌了 23%,而且连续八个月是两位数的下滑。战时经济让利率长居 21%,车贷年化利率飙到 30%,通胀 10%,卢布汇率一天一个样。这样的环境,要是销量不掉,那才叫奇迹。
当初,中国品牌能在俄罗斯一飞冲天,不是因为我们多牛,而是因为西方品牌撤退留下了空窗期。但这些年,很多俄罗斯消费者其实一直在等老朋友回来——丰田、宝马这些名字在他们心里是有滤镜的。过去不得不买中国车,是“权宜之计”,现在看到西方品牌有可能回归,立刻就进入了观望模式。
更糟的是,中国车在俄罗斯的“痛点”也暴露了——售后薄弱。零件断供、配件不匹配、维修等配件要几个月,车开五年后配件全靠运气。这种体验,价格再低都有人敬而远之。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俄罗斯关闭了 274 家汽车展厅,其中中国品牌占了 78%,奇瑞都开始缩减运营、卖资产。
困局里也有人杀出一条路。长城汽车在图拉州建厂,做 KD 组装,本地化率超过 65%,直接绕过高额进口税,还能拿当地补贴,价格一下回到合理区间。更重要的是,有本地工厂和备件库,车坏了几天就修好,这种服务感受会留住用户。还有车企针对零下三十度的极寒环境做产品优化,从启动系统到暖风响应都“俄化”,这种车一旦被认可,就能站稳脚跟。
俄罗斯市场已经不是捞一票就走的地方,而是要当成长期经营的阵地。短期是成本高了、利润薄了,但长期能让中国车从“替代品”变成“首选”,这才是翻盘的关键。
你觉得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还有机会翻盘吗?如果是你,会选择价格战、技术战,还是深度本土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