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新国标引全网吐槽:脱离骑行现实的标准,谁买单?


电动车新国标一经落地,便在全网掀起轩然大波,网友的吐槽声浪几乎要淹没话题评论区。“制定规则的人恐怕这辈子没骑过几次电动车吧?”“纸上谈兵的标准,让天天靠电动车通勤的人遭罪!”类似的质疑刷屏社交平台,道出了无数骑行者的心声。

对于打工人、宝妈、中老年群体来说,电动车不是可有可无的玩具,而是日常通勤、接送孩子、采购物资的“刚需代步工具”。

电动车新国标引全网吐槽:脱离骑行现实的标准,谁买单?-有驾

早高峰挤在车流里赶时间,晚归时要应对复杂路况,带娃时得兼顾安全与便捷,载物时需要足够的承载空间——这些真实的骑行场景,恰恰是标准制定中最该考量的细节。

可现实却是,不少网友吐槽新国标部分条款“反人性”:要么限速过低,赶时间时还不如自行车快;要么对车辆重量、尺寸限制严苛,导致续航缩水、承载能力下降;要么安全设计脱离实际,反而给骑行增添麻烦。

电动车新国标引全网吐槽:脱离骑行现实的标准,谁买单?-有驾

大家不解的是,为何关乎千万人日常出行的标准,却透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割裂感?

网友的核心诉求其实很简单:“强烈建议制定标准的专家们,放下笔和电脑,亲自骑上电动车体验一年半载。”去感受早高峰的拥堵路况,体验带娃上学的奔波,尝试载着生活用品赶路,尝尝顶风冒雨骑行的不易。

电动车新国标引全网吐槽:脱离骑行现实的标准,谁买单?-有驾

只有扎根日常通勤的烟火气,沉浸式感受骑行者的真实痛点,制定出的标准才不会脱离现实、引发争议。

出行标准的初衷是保障安全、规范秩序,但前提是尊重实际需求。希望新规在落地过程中能倾听民意,让制定者与使用者双向奔赴,这样的标准才能真正被大家认可、遵守。毕竟,符合民生需求的规则,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