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

嘿,有意思了。

聊日本这事儿,现在网上特容易分成两派。一派是“东洋不行了”,天天拿着数据唱衰;另一派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觉得人家底子厚着呢,咱们别瞎操心。

但要我说,这两派都没说到点子上。

你看,一个国家走下坡路,跟一个人中年危机差不多。不是因为他突然变笨了,也不是因为外面世界变化太快,而是他脑子里有个根深蒂蒂固的执念,像个鬼打墙一样,绕不出来了。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日本的这个“鬼”,就印在他们最大面额的钞票上——那个叫福泽谕吉的老头。

每次看到这张一万日元的纸币,我都觉得特讽刺。一个国家的钱,理论上应该是信心的象征,是财富的图腾。可这张钱上的人,他一百多年前给日本开的那剂“药方”,如今正变成锁死日本国运的“毒药”。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这事儿不是危言耸听,你往下看就明白了。

第一个坎:面对“泼天富贵”,他们居然怕被烫着

你把时间倒回2000年。那会儿的中国,什么样?

就像一个刚挖出来的金矿,遍地都是机会,连空气里都飘着金粉味儿。全世界的资本家,眼睛都红了,削尖了脑袋往里冲。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德国人最精明。他们看懂了,这个市场不仅是用来卖东西的,更是用来“续命”的。大众、宝马、奔驰,把压箱底的技术、生产线,一五一十地搬过来。他们赌的是什么?赌的是用技术换市场,深度绑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果呢?德国车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反哺了国内,稳住了自己“制造业一哥”的地位。这叫格局。

再看日本。

哎,那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丰田、本田也来了,但那姿态,扭扭捏捏,跟防贼似的。他们在中国建的叫什么?叫“组装厂”。说白了,就是把日本运来的零件,像搭积木一样拼起来。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心肝宝贝,宁愿花大价钱空运,也绝不放在中国生产。

我听一个在丰田干过的老哥们儿酒后吐真言,说当年公司内部有条铁律,叫“技术防卫”。别说生产线了,连他妈的维修手册都是加密的,生怕中国人多看一眼就学会了。

你品品这心态。

这哪是来做生意的?这分明是来“扶贫”的,还生怕“贫困户”脱贫了反过来抢自己饭碗。他们脑子里有个剧本:我们是老师,你们是学生,学生永远不能超越老师。

结果呢?现实把这个剧本撕得粉碎。

中国这帮“学生”,太争气了。你不是不给吗?行,我们自己拆,自己琢磨。从组装开始,一点点往上游啃。吉利、长城、比亚迪,愣是从一穷二白,给你搞出了全套产业链。你防着我造发动机,我直接绕开你,去玩电池、电机、电控。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这一下,赛道都变了。

等到日本人反应过来,傻眼了。2024年,比亚迪一年卖出去的电动车,比日本所有车企加起来的新能源车还多几十倍。曾经的汽车王国,在新能源这条主动脉上,被曾经的学生按着摩擦。

错失中国这个巨型市场,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他们错失了跟这个市场一起成长的二十年。这二十年,别人在迭代,在进化,在适应新玩法,而日本,还在守着自己那点“祖传手艺”,眼睁睁看着自己从棋手,变成了棋子。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这背后,就是福泽谕吉那个“脱亚”的幽灵在作祟。瞧不上身边这个穷亲戚,觉得他野蛮、落后,总有一天会害了自己。这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与戒心,让他们面对泼天的富贵,第一反应不是接,而是躲。

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第二个坎:在十字路口,闭着眼睛选了条死胡同

如果说错失市场是战略失误,那在技术路线上的“一条道走到黑”,就纯属是认知障碍了。

汽车工业,是日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神主牌”。当全世界,包括脑子最灵光的马斯克,都看到电动化是未来时,日本在干嘛?

他们在死磕“氢能源”。

带头大哥,又是丰田。他们觉得,电池这玩意儿太low了,是过渡方案。氢,燃烧之后只产生水,这才是人类的终极清洁能源!多高大上,多有逼格!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为了这个“逼格”,丰田砸了上百亿美元,建了一堆专利壁垒,跟全世界宣布:未来是氢的,你们都跟我们玩吧。

这就像什么呢?就像所有人都开始用智能手机了,你还在钻研怎么把大哥大做得更精致、信号更好。方向都错了,你手艺再好,有什么用?

咱们算笔账,最简单的经济账。

一个加氢站,建设成本两千万。你家小区楼下安个充电桩才多少钱?加一次氢,好几百块,够电动车跑上千公里了。这玩意儿除了政府补贴着玩票,哪个普通老百姓会买?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数据最打脸。折腾了快二十年,日本的氢能源车,一年就卖出去几千辆。比亚迪一个月就能卖三十多万辆。这还怎么比?

更深层的问题是,这暴露了日本产业界一种可怕的惯性——“路径依赖”。

他们在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上太成功了,成功到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世界会永远按照他们擅长的规则玩下去。互联网时代,他们手握索尼、松下这些硬件巨头,却没搞出像样的电商和社交平台,眼睁睁看着阿里、腾讯、谷歌、亚马逊崛起。他们觉得那些是“虚”的,只有拿在手里的硬件才是“实”的。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到了汽车时代,又是同样的剧本。他们迷恋发动机的轰鸣和齿轮的咬合,无法理解一个由电池、芯片和软件定义的“四个轮子的电脑”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是思维的僵化。是一种“匠人精神”的异化。真正的匠人,是既能低头雕琢,又能抬头看路的。而日本,似乎只会低头,忘了看路。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这种“技术宅”式的偏执,让他们在每一个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都精准地选择那条看起来最高深、但实际上是死胡同的路。

说到底,还是那种“我们不一样”的优越感在作祟。他们不屑于跟在中国屁股后面搞电动车,觉得那是“抄作业”。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证明自己还是那个引领潮流的“老师”。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为了这点虚无缥缈的“面子”,他们赌上了整个汽车产业的“里子”。

第三个坎:当了一辈子“精神白人”,却总被当枪使

市场和技术上的接连误判,根子在哪儿?

就在福泽谕吉那本《脱亚论》里。那本书的核心思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们亚洲这帮邻居太烂了,又穷又不开化,跟他们混没前途。咱们得赶紧“退群”,全盘西化,跟欧美那帮文明人玩。

“脱亚入欧”。

这四个字,像个钢印,深深烙在日本的民族性格里。一百多年来,他们做的所有重大选择,背后都有这四个字的影子。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他们一门心思地抱美国大腿,结果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你日本经济太牛了,威胁到我老大的地位了?好,一纸《广场协议》,逼着日元升值,亲手戳破你的经济泡沫,让你“失落三十年”。

现在,我美国要跟中国搞芯片战,需要炮灰了?好,拉你日本入伙,给你点甜头,让你限制对华出口。你日本半导体产业会不会因为失去中国市场而残废?对不起,那不是我考虑的问题。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在这场长达一个世纪的“单相思”里,日本就像个备胎,对方需要你的时候,你是“坚实的盟友”;不需要你的时候,一脚踹开。美国从来没把日本当过自己人,只是把它当成在亚洲最好用的一枚棋子。

而对真正的亚洲邻居呢?

因为历史问题上始终不肯彻底低头,加上骨子里那种若有若无的优越感,导致它跟中韩,跟东盟,关系永远是别别扭扭。当年东盟想搞自贸区,本来日本是最佳的“带头大哥”,可它非要看美国脸色,瞻前顾后,白白错失了整合亚洲经济圈的黄金机会。

反观中国,身段就灵活多了。一带一路,RCEP,玩得风生水起。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别扯那么多虚的,大家一起做生意,把蛋糕做大,都有的赚。

于是,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出现了:

日本,在西方人眼里,它永远是那个“有点奇怪的东方人”;在东方人眼里,它又是那个“一心想当西方人的香蕉人”。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它成了地缘政治里的孤家寡人。

这种心态,也反噬了它的国内。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拼命“内卷”或者干脆“躺平”。老龄化少子化严重到积重难返,政府除了发点钱,根本不敢动养老金、税收这些深层结构的改革。精英人才用脚投票,东京大学的毕业生,去美国工作的比留在国内的还多。

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是谁、自己的根在哪儿都搞不清楚,内外政策的混乱和撕裂,就是必然的结果。

结语:病根不除,吃再多补药也枉然

所以你看,兜兜转转,日本今天面临的所有困境——产业空心化、技术路线跑偏、地缘政治孤立、国内死气沉沉——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像一串佛珠,被“脱亚入欧”这根线,紧紧地串在一起。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福泽谕吉这位“启蒙导师”,在一百多年前,确实给迷茫的日本指了一条路,让它快速崛起。但时代变了,世界已经不是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了。当年的“良药”,变成了今天的“心魔”。

现在,日本也想翻盘,也想在AI、半导体上搞“弯道超车”。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可问题是,心态不变,思维不改,你换再好的赛道,也只是换个地方摔跤而已。AI需要海量的数据和开放的应用场景,你一个孤立的岛国,一个不愿与邻居共享数据的经济体,怎么玩?半导体是全球协作的产业,你被美国卡着上游,又自断中国这个下游市场,想自己闭门造车?难于上青天。

日本的衰落找到根了,汽车防市场防错了,能源又选死胡同-有驾

说白了,日本的衰落,从来不是因为它“怕不怕中国”,而是它从始至终,都在跟自己一百多年前的那个“影子”搏斗。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一个人走路。最怕的不是走得慢,而是方向错了。而日本最大的教训或许就是:永远不要假装自己不是自己,更不要瞧不起你身边那些正在拼命奔跑的同路人。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日本还有机会,还是这个结已经解不开了?评论区聊聊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