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还在俄罗斯市场高歌猛进的中国汽车,突然被踩了一脚急刹车。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国品牌汽车在俄销量同比下跌近三成。要知道,俄罗斯曾一度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头号目的地,如今却被挤到了第三位。
这盆冷水浇得人猝不及防。
一时间俄罗斯卸磨杀驴”“普京要保本土品牌”的说法甚嚣尘上。似乎是中国车企的风头太盛,动了别人的奶酪。
但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吗?如果只看到“打压”,那可就错过了这场大戏真正的看点。
话说回来中国汽车的上一轮爆发,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机色彩。俄乌冲突后,西方车企集体撤离,留下了一个将近60%的巨大市场真空。中国品牌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窗口期,市场占有率从冲突前的个位数,一度飙升至惊人的63%。
这种填空式的增长,就像一场短暂的狂欢,注定难以持久。
俄罗斯本土的汽车巨头“拉达”,市场份额被挤压到不足三成。要知道,在过去它可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存在。汽车工业是俄罗斯的经济支柱之一,直接关系到数百万人的饭碗。眼看自家产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这种失衡才是问题的根源。
所以俄罗斯的政策组合拳”来了。
去年10月开始进口汽车回收税逐年上调,一辆车的成本凭空多出近十万人民币。今年,进口关税系数又被大幅提高,再加上更严格的本土化认证要求,直接拖慢了新车上市的节奏,每辆车的认证成本又涨了几万。
这一套操作下来招招都打在“整车进口”模式的要害上。结果立竿见影,中国汽车销量应声下跌。有经销商坦言,客户怕承担高额税费随时退单,十个订单只敢交付一个。
很多人将此解读为莫斯科在刻意“针对”中国车。但换个角度看,这更像是一场迫在眉睫的“产业自救”。俄罗斯工贸部长说得很直白:我们的目标是“恢复平衡”。
什么平衡本土产业和外来品牌的平衡。
俄罗斯的焦虑不难理解。
能源出口受限财政压力巨大,汽车产业是为数不多能拉动内需和就业的实体经济。他们原本的算盘,是希望中国车企能“借鸡生蛋”——不仅来卖车,更要来投资建厂,把技术、供应链和就业岗位留在俄罗斯。
可现实是不少中国车企选择了“赚快钱”的捷径,将国内生产的汽车直接运过去销售。甚至很多车型连最基本的本地化适应都没做,在俄罗斯寒冷的冬季频频“水土不服”,反倒砸了自己口碑。
说白了俄罗斯不是要关上大门,而是想抬高门槛,筛选出真正愿意扎根本土、共同发展的“长期伙伴”,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的“过路客”。
所以销量暴跌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转折点。它敲响了警钟:在今天的全球市场,靠信息差和机会主义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真正的深耕意味着与当地市场共生共荣。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参考信息来源:《中国汽车在俄销量暴跌60%,普京的“组合拳”是什么意图?》枢密院十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