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聊起电动车,想到的都是那些造型科幻、功能智能的新家伙。
可就在大伙儿都拼命往前跑的时候,摩托车界的巨头本田,却在印度市场搞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操作,他们申请了一项新专利,准备把印度卖得最火的一款小排量燃油摩托车,直接改成电动的。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玩“油改电”这种十几年前的老套路?
这到底是本田在技术上偷懒,还是藏着什么我们没看懂的精明算盘呢?
这事儿还真得好好琢磨一下。
要想弄明白本田这步棋,咱们得先了解一下被选中的这位“主角”——本田Shine 100。
这辆车在印度,那可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地位就跟咱们以前大街小巷跑的那些国民神车差不多。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皮实、超级省油,而且价格便宜得惊人。
在印度当地,买一辆全新的Shine 100,折算下来也就五千多块人民币。
对于印度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来说,这辆车不只是个代步工具,更是养家糊口的重要伙伴,每天骑着它上班、送货、接送家人,是再正常不过的景象。
所以,本田选择在这样一个最接地气、用户基数最大的车型上动手,目标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炫耀技术,而是要造出一台老百姓真正用得起、愿意换的电动摩托车。
那么,本田具体是怎么把这台油车变成电车的呢?
从曝光的专利图来看,他们的思路可以说是把“省钱”和“实用”发挥到了极致。
首先,车的大架子、前后轮、刹车、减震系统,基本上一点没动,直接沿用燃油版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原有的生产线不用大改,配套的零件供应商也不用换,甚至连生产线上的工人都无需重新培训,制造成本一下子就压下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家里装修,不动墙不动地,只换一下灯具和电器,省时省力又省钱。
接下来是动力部分,本田把原来那台小小的汽油发动机和油箱整个拿掉,在车架中间空出来的位置,安装了一套结构非常简单的电动机和减速齿轮。
这套动力系统没有追求什么极致的性能和复杂的科技,核心诉求就是两个字:可靠。
能稳定地驱动车子跑起来,不出毛病,就完成了任务。
整个设计里最巧妙、最能体现工程师智慧的,还是电池的安放方式。
本田没有像我们常见的电动车那样,用一整块大而笨重的电池,而是设计了两块可以随时拆卸下来的锂电池。
这两块电池并排安装在电机的上方,并且特意做成了一个向前倾斜的“V”字形。
有意思的是,从侧面看过去,这个造型竟然和一些传统摩托车的V型双缸发动机轮廓有几分神似,既解决的电池的安放问题,又在视觉上保留了一点燃油摩托车的机械感,算是一个讨巧的设计。
更绝的是,这两块电池中间并不是紧紧贴在一起的,而是故意留出了一道缝隙。
这道缝隙可不是白留的,它被设计成了一条天然的“冷却风道”。
当车子在印度炎热的街道上行驶时,迎面吹来的风会顺着这条通道穿过,直接给两块正在工作的电池降温。
气流穿过电池后,还会继续向后吹到车座下方的电子控制系统上,而那个位置,原来是燃油车空气滤清器的所在地。
整个散热过程完全依靠自然的风冷,没有增加一个散热风扇,也没有复杂的液冷管路,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电动车核心部件的散热难题,这种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既聪明又经济。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就能明白,本田这台“油改电”的摩托车,虽然看起来技术含量不算高,但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成本和实用性的极致考量。
然而,如果只看到这辆车本身,那还是小看了本田的布局。
这两块可拆卸的电池,才是本田在印度市场投下的真正“王炸”——换电服务。
其实早在几年前,本田就已经开始在印度铺设自己的电池交换站网络了,最初主要是为他们的一款电动踏板车服务。
现在,随着基于Shine 100的电动版即将问世,这个换电网络的作用就将彻底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一个印度的外卖小哥,骑着这台电动的Shine 100穿梭在城市里,车子快没电了,他完全不用焦虑,也不用找地方等上几个小时充电。
他只需要熟门熟路地骑到街角的本田换电站,把车上两块没电的电池抽出来,再从换电柜里拿出两块满电的换上去,整个过程可能比加一次油还要快,前后用不了一分钟,然后就又能继续接单干活了。
这种“车电分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续航和充电的麻烦,还能大大降低老百姓的购车成本。
因为他们可以只买一个不含电池的车架子,电池则通过租赁或者按次付费的方式使用,这样一来,这台电动摩托车的售价甚至有可能比原来的燃油版还要便宜。
当换电站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开来,这样一款超低价、超方便的电动摩托车,对于印度市场的冲击力将是巨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套方案在印度看起来这么完美,它有可能被引进到我们国内市场吗?
答案其实很明确,基本不可能,就算真的来了,恐怕也难有作为。
这不是我们看不起它,而是因为我们国内的两轮电动车市场,早已不是同一个竞争维度了。
首先,我们的市场环境已经高度成熟和“内卷”。
去年一年,中国卖出了超过四千万辆电动两轮车,雅迪、爱玛、台铃、九号这些国产品牌,早已经把从几百块的代步小车到几万块的高性能电摩,所有细分市场都塞得满满当当。
本田这种入门级的“油改电”产品,在我们这个各种黑科技、新概念满天飞的市场里,就像一个初学者走进了高手对决的赛场,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我们和它在技术理念上已经有了代差。
当本田还在思考如何巧妙地把电池和电机塞进一个几十年前设计的燃油车架子里时,我们的国产品牌在研究什么呢?
是更聪明的智能车机系统,是不用钥匙的NFC解锁,是能远程升级修复bug的OTA技术,是动力更强、能耗更低的中置电机,是能精细化管理每一颗电芯、确保安全的BMS电池管理系统。
我们的思路,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为电动化时代重新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追求的是从根本上提升用户的骑行体验。
而本田在印度的这个方案,本质上还是在用燃油车的旧瓶装电动化的新酒,是一种适应性的改造。
这就像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区别,本田在印度市场推出了一款极致耐用、价格低廉的“诺基亚”,这对于当地市场是极其正确的选择。
但我们国内市场,早已经普及了“苹果”和“华为”,大家关注的是生态、是智能、是体验的升级。
所以,本田的这步棋,放在印度是妙棋,但拿到我们这儿,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了。
这恰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两轮电动车这个赛道上,我们确实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