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敲锣打鼓宣布,日本要向美国汽车市场大门敞开。听起来是重大突破,实际情况却耐人寻味。
美国对外说得好听,日本汽车市场对美国品牌全面开放,但真正让日本司机买美国车,这可比签协议难多了。
先说实话,美国人一直盯着日本汽车市场,相信那里有金矿。日本却口口声声否认美国汽车进不去是人为障碍。美国人说有非关税壁垒,日本摇头说哪来的壁垒,随便你们卖。看起来各说各话,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直接放话,没收到任何会员公司叫苦说有“非关税壁垒”挡路。你细品,这话里的意思很直接:真有事为什么没人喊?不是和稀泥,是信息透明。
再看市场数据,现实更扎心。整个2024年,日本进口了1.67万辆美国车,不到欧洲品牌的零头。欧洲梅赛德斯、宝马这些牌子在日本卖得风生水起,年销量超过25万辆。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像是门口送货员,进得去,但没人买。
美国的非关税壁垒说,在数据面前尴尬异常。如果真有政策设限,欧洲车又是怎么连年热销的?
美国汽车卖不动,还真不是因为搞了什么歧视政策,反而很大程度是美国厂商自己懒得搭理日本市场。汽车咨询公司的人都说得明明白白,通用、福特这些大牌连右舵车型都懒得专门做,广告宣传也不见踪影。就像卖菜摊老板连蓝色塑料袋都舍不得派一个过来,生意能好吗?
靠天吃饭也要看人。美国汽车的体型不适合日本市场,这事不用争。以福特F-150举例,将近6米长、2米高的巨无霸,开进东京小巷子分分钟卡住路口,找车位更是煎熬。日本停车场不为这种庞然大物设计,你开着皮卡找停车位,最后连自己都想卖车。
交通环境制约,消费习惯本来就有差距。日本城市大量小路错综复杂,停车位更是按微型车尺寸定的。谁去买个“油老虎”天天堵在路口?
形象问题更要命。美国品牌在日本司机心里的标签就是油耗高、爱出故障。出租车司机练车带学员,看到凯迪拉克都要叹口气:这车油耗比普通车多一倍不说,小毛病比日系车多得多。印象一旦植根,再开放多少次市场,改不了大多数人的决定。
点开《消费者报告》2025年汽车可靠性排名,结论更扎心:日本品牌包揽前四,美国的吉普、GMC、凯迪拉克一个比一个靠后。叫消费者用脚投票,美国车迈不开步子,谈不上和欧洲车抢位置。
日本有市场,偏好小型车。轻型汽车、微型发动机,每一项都是美国汽车的反面。日本人图的是什么?省油、车小、好停车、方便上下班。这套思维和美国车厂的“越大越豪迈”刚好对着干。你让日本司机放弃kei car,换美国大皮卡,怎么想都是笑话。
特朗普嘴上说市场壁垒,实际上美国车厂很多年根本不见得真想进日本市场。美国品牌做广告摆不上台面,右舵不做,车不贴合本地需求——这不是壁垒,是自己不上心。
美国人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产品不切合日本生活,形象落后,营销用不上力,还要怪别人市场不开,哪有这道理?
协议怎么签都可以,门是开了。但日本消费者不认可,那也是白开。美国车几十年如一日地和当地需求对着干,还期待能热销?现实一点,协议里的条款影响不了司机的用车习惯。
有人说,美国车想打进日本市场,只要降点价、做做广告,形象慢慢会好转。但日本几十年细水长流的用车观念,不是挂个折扣牌就能撬动的。
有人喜欢把贸易谈判说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市场全面开放”,像是胜利大进军,可汽车这事根子不在政策,还得看产品本身。就像做菜,调味再多,原材料不合口味,端上桌没人下筷。
市场开放不是万能钥匙,司机们选什么车,是生活习惯、实用性、品牌印象三管齐下。美国厂商若真想卖车,还得先从尺寸、可靠性和形象改起。政策走不进人心,市场没有捷径可走。
特朗普可以继续为美国汽车摇旗呐喊。协议还是协议,而愿不愿意买单,全看谁更懂日本司机的心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