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能源市场,15万左右的预算确实让很多人犹豫。近两年在这个价格区间,能挑出几款合适的SUV还真不多。昨天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这两年,车多了,维修也复杂,敢买纯电的,得真心想清楚续航和实际体验。说得挺有道理。
我开这台零跑C11一个月,算是用了点心。刚开始也是冲着续航和空间去的,但用着用着,反倒被它智能座舱和底盘给惊喜到了。
具体点,我估算续航基本能跑640公里(官方体感/样本少),我日常上下班120公里一周差不多跑六次,平均下来每天用电成本大概5毛一度,百公里电费差不多3块,心里转个弯:要是电价再低点,能不能象咱家厨房水龙头一样,随手就能试试它的续航能力?
开车这么久,我感觉这车的空间表现真不错。长宽高478019051658mm,轴距达2930mm(这段先按下不表),坐进去一整天都很宽敞。人多时候,后排三个180cm大汉都能翘二郎腿,不觉得局促。你说,家里么,有个宽敞点的SUV,孩子增高,用起来是不是舒服多了?
对比一台同价位的智能电SUV,比如长城的启源Q07,那个车中控屏幕就没这个17.3英寸的大气,画质细腻多了,但反应速度和布局真人话,零跑这块屏幕的反应特别快,比如我一指点车载导航,不会卡顿,随便滑一滑都顺畅。视觉效果也佳,虽然没有顶级屏幕那样的沉浸感,但日常看地图,看导航信息都够用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汽车的智能其实更像手机:你用得越多,越觉得它的流畅和反馈很关键。没有快充的支持,也算个遗憾,但快充速度还算可以,大概半小时充到80%。你会担心:电池那么大,充电是否会很慢?按我这个估算/体感,只要有个快充桩,半小时提个车已经很常见了。
再讲讲底盘。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哎?15万以内,SUV能有多操控?但我觉得零跑这次调教得不错。都说城市堵车累人,开着这车,却让我还挺享受的。起步轻快,刹车线性,有点像骑自行车,没那么突兀。激烈一点的变线操作,感觉车身还挺稳,没点头。甚至在雨天路滑时,方向盘的反馈让我也能比较放心,车身跟得住,没有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照时间算,我的车每公里的用电成本(假设5毛一度,81.9KWh,总偏估算)大概在0.055元左右,不算低,但比起燃油车,还是省不少。除了省钱,最打动我的是它的智能。比如说,我试着用语音让它导航,去XX餐厅,它就能识别,规划路线,不用低头折腾菜单。那块AR-HUD投影清晰,没有晃动,就像漂浮在前挡上,那种未来感挺新鲜。
我自己也开始质疑:这样的配置到底值不值得这个价?如果你每天不是长途,反而觉得用着大屏幕的体验更顺手,这个智商水平还能再提升吗?我不知道,或许不然。
说到这,我们又要考虑到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汽车研发,像我以前说的,比喻成灯泡,要么光亮,要么耐用,想做到全能在这个价位其实挺难。零跑用上了几十个传感器、激光雷达,虽然不算行业顶尖规格,但在成本和效果上折中,倒也合理。可以想象,供应链上,激光雷达的价格在去年还比现在贵一半,现在稍微便宜点,差不多能缩短交付周期(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零跑的调控反映了其背后的研发战略。
还有个疑问:这个平衡是不是太苛刻了?在某些细节上,比如隔音或悬柔性,感觉还太普通。你会不会觉得:我买这个价位,接触的这种水平已经够用,但要是能更安静点/更软一点,就好了。其实我还真没有细想过,或许那些追求极致的都在更高档次了。
我记得朋友说过:你的车真酷,座椅还电动调节,真贴心。这也是车的一个细节设计——我发现,只要坐得舒服,整个心情都不一样。对,空间大、智能好用,确实满足了我对未来出行的期待。
只要你用心去看,车里那些微小的细节,比如钥匙的设置、门把手的手感,也都是厂商在慢慢雕琢。想一想,比如一个后备箱,把平时带的东西全塞进去,操作起来顺手,那你就知道,为这车牺牲点涂料工艺,也无所谓了。
这车给我的感觉是:经济实用,智能体验流畅,底盘还挺稳。可惜,哪天它能不会缺个性价比爆棚的诱因,那才真是完美吧。
总说到这里,你会不会也开始琢磨:要不要趁政策还给力,再去试驾一圈?
或者,我只是那个在路上,偷偷闻着轮胎油味的小尘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