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众泰一年卖14辆车,员工年薪14万”这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数据是不是写错了?
一家车企,销量比一个普通4S店一个月的销量还少,高管年薪却涨了六成,普通员工还能稳拿工资,这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你说它是“最幸福”的车企吧,员工待遇是真不错;可你说它有未来吧,一年14辆车,连我朋友圈发个车模照片的点赞数都比这多。这到底是“躺赢”还是“躺平”?
但你别说,这事儿还真不是段子。众泰,这家曾经靠“皮尺部”出圈的车企,当年可是风光无限。2016年销量破30万辆,SR9直接“致敬”保时捷Macan,T700神似奥迪Q7,一度被网友戏称“保时泰”“奥泰”,虽然没技术,但确实“上头”。那时候,谁还没在抖音刷到过“众泰SR9车主豪横下车”的视频呢?
可风光背后,全是硬伤。第一,它根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拼车”。发动机靠三菱,变速箱靠上汽,底盘调校?不存在的。你说它是组装厂吧,它还真有生产线;你说它是车企吧,三电技术、底盘调校、动力系统,哪样都不沾边。这种模式在补贴时代还能靠“油老虎”混一混,可新能源一来,立马原形毕露。
第二,研发投入低得离谱。2024年全年研发费用才570万,啥概念?还不够比亚迪一个工程师团队吃顿年会大餐。行业平均研发投入3%-5%,它连1%都不到。钱去哪儿了?年报显示,管理层总薪酬945万,涨了61%。你品,你细品。相比之下,小鹏卖了19万辆,何小鹏年薪才167万,这对比,简直是“打脸”现场。
但有意思的是,哪怕产线都停了,众泰员工的工资照发不误。这操作,别说打工人羡慕,我都想立马辞职去应聘。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不就是打工人梦中的“理想公司”吗?可问题是,公司不卖车,钱从哪来?答案可能是——靠代工和卖资产续命。
说到代工,其实众泰还真有点底子。早年做五金起家,给昌铃汽车做钣金件起家,精度要求1毫米以内,后来成了铁牛集团,给多家车企供货。这手艺活儿,比现在一堆新势力从零开始靠谱多了。如今整车卖不动,靠代工零部件“支棱起来”,也算一条活路。
可问题是,品牌形象已经“跌冒烟了”。你说消费者还敢买众泰吗?就算它真出一款踏实造的车,大家第一反应估计还是:“这车是不是又抄了谁?”信任一旦崩了,重建比造车还难。
咱们拿它跟几个对手比比看。小鹏,虽然也经历过低谷,但人家死磕智能驾驶、全栈自研,L2级辅助驾驶、城市NGP都落地了,智能化这块儿顶呱呱。哪怕销量有波动,技术底子在,投资人还愿意给机会。
再看比亚迪,从电池起家,三电技术自研,DM-i混动一出,直接“天塌了”——油车市场都动摇了。人家2024年卖了300多万辆,研发投入几百亿,这才是真·车企的节奏。
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搞领克、推极氪,高端化、电动化、全球化三线并进,底盘调校、安全性能、设计语言,样样都拿得出手。你说它有没有模仿过?有。但人家模仿完就消化、就升级,不像众泰,模仿完就“封神”了。
所以你看,同样是民企造车,别人在爬坡,众泰在滑坡。不是没机会,而是机会来了,它没抓住。新能源补贴时代,它靠低端电车吃红利;红利没了,技术跟不上,立马“气得蹦起来”也无济于事。
现在回头看,众泰的“幸福”更像是回光返照式的安稳。员工待遇是不错,可这“幸福”能持续多久?公司靠代工和旧资产撑着,没有爆款车型,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品牌信任,迟早有一天“钱多事少”的好日子也得结束。
当然,也不是说众泰就没救了。如果它真能放下过去,专注代工,搞轻资产转型,说不定能在产业链里找到新位置。比如给新势力代工整车,或者做高精度零部件,这不比硬着头皮造“保时泰”靠谱?
但要是还想着哪天“王者归来”,再出一款“保时泰2.0”收割情怀,那恐怕只会让消费者笑掉大牙。现在的车市,早就不是“长得像就能卖”的时代了。消费者要的是真技术、真安全、真智能,不是“出片利器”但一开就坏的“车界网红”。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众泰真是“最幸福”的车企吗?对员工来说,可能是;对消费者来说,恐怕是“劝退”第一名。一年卖14辆车,不是“低调”,是彻底失去市场信任的信号。
这样的众泰,你还敢买吗?如果它真出一款踏实造的车,你会考虑吗?又或者,你觉得它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