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觉得,如今的新车广告简直像赛博朋克电影预告片?
一堆酷炫的术语噼里啪啦往外冒,什么“全景浸入式数字座舱”、“隔空驭物”、“AI智驾”,看得人目眩神迷,恨不得立马梭哈。
就像这改款高尔夫,听着描述,感觉已然脱胎换骨,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行走的智慧终端了。
但咱拨开云雾细思量,这些高科技玩意儿,真能实实在在提升生活质量吗?
抑或只是车企为了哄抬身价,精心炮制的噱头?
先撂开“隔空驭物”不谈。
听上去科幻感十足,挥挥爪子就能调控音响、切换曲目。
可真要用起来呢?
你得熟稔各种手势,还得确保姿势到位,不然识别失败,反倒添乱。
想想开车时,本就得打醒十二分精神,再分心去比划,妥当吗?
再说那“AI智驾”。
在宣传片里,简直是拯救停车苦手的大杀器。
可实际上,这套系统对泊车位的要求颇为严苛,稍有偏差,它就直接撂挑子。
而且,泊车速度慢条斯理,真不如自己一把方向盘来得利索。
当然,我并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否认所有高科技配置的价值。
有些功能确实能润物无声地提升驾驶体验,例如自适应巡航,跑长途的时候确实能省不少力。
但关键在于,这些配置通常只出现在高配车型上,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不难看穿,车企想借由这些“黑科技”,把车卖出更高的溢价。
消费者呢?
一方面被这些夺人眼球的功能所吸引,一方面又不得不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此,买车时,咱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浮华的功能晃瞎了眼。
想想自己真正刚需什么,别为了追逐所谓的“科技感”,白白浪费银子。
与常识相悖,配置并非多多益善。
择其所适,方为上策。
就像高尔夫,它最突出的长处其实是面面俱到,是它经久耐用的底盘、可靠的品控,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玩意儿。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车企的“营销伎俩”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自身的需求?
是不是我们太容易被“科技”二字裹挟,而忘了汽车最根本的使命——安全、舒适、便捷的位移工具?
说到底,汽车的本色并未改变。
它依然是四个轱辘,一台引擎,一柄方向盘。
那些高科技配置,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
倘若为了追求这些“花”,而舍弃了“锦”本身,岂不是舍本逐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