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

近些年来,只要一聊起新能源汽车,很多车主朋友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个让人心头一紧的保险费用。

确实,每年续保时看到的数字,比起同价位的燃油车要高出一截,这已经成了大家普遍的共识。

然而,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保险这个明面上的开销背后,还潜伏着一个更让人措手不及的长期支出,那就是更换轮胎。

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有驾

如果说高保费是每年一次的阵痛,那么换轮胎这件事,正悄悄成为许多新能源车主钱包里一个持续流血的伤口。

为什么本应是普通消耗品的轮胎,到了新能源车上,就变得既昂贵又不耐用了呢?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新能源汽车上装配的轮胎,早已不是我们传统印象里的那种普通橡胶圈了。

它们是经过特殊设计和技术加持的“专属配置”,而这些技术升级,直接体现在了价格上。

最核心的两项技术,就是“静音”和“低滚阻”。

先说静音,电动车因为没有了传统发动机的轰鸣声,整个驾驶环境变得异常安静。

这本来是好事,但却让以前被发动机噪音掩盖住的轮胎噪音,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为了保证高端、舒适的驾乘体验,汽车厂商必须选用能够有效降低噪音的轮胎。

这类轮胎通常会在内部增加一层特制的吸音棉,或者采用能够打散声波的特殊花纹设计,其制造成本自然要比普通轮胎高出一大截。

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有驾

再说低滚阻,这是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命根子”——续航里程的关键技术。

轮胎在地面上滚动时会产生阻力,消耗掉一部分电能。

为了让车辆跑得更远,工程师们必须想方设法降低这种滚动阻力。

这就要求轮胎使用特殊的橡胶配方和胎体结构,在保证抓地力的前提下,让轮胎滚起来更“省力”。

这两项“高科技”加持下来,一条新能源专用轮胎的价格,比同规格的燃油车轮胎普遍贵上50%甚至翻倍,就成了市场常态。

比如,一台二十万级别的国产新能源轿车,其原厂配备的品牌轮胎,单条价格轻松突破一千五百元,而一台同级别的合资品牌燃油车,换一条性能不错的轮胎,可能只需要七八百元。

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在车主第一次需要自费更换轮胎时,带来的冲击感是相当强烈的。

除了技术上的“内涵”导致价格高昂,新能源汽车在外观设计上的追求,也进一步推高了轮胎的使用成本。

如今的汽车市场,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追求更强的运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大脚”设计蔚然成风。

新能源汽车尤其喜欢采用又宽又扁的轮胎。

主流车型的轮胎宽度已经从过去的225毫米、235毫米,跃升到了245毫米、255毫米甚至更宽的区间。

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有驾

与此同时,轮胎的扁平比(也就是轮胎侧壁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则越来越低。

这样的设计确实让车身姿态显得更低趴、更具战斗气息,操控极限也更高,但代价也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代价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以稀为贵。

轮胎的尺寸越是宽大、扁平比越是特殊,其对应的市场需求量就相对越小,生产厂家为此单独开模具的成本也越高,最终分摊到每一条轮胎上的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

第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非常有限。

当你的车用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轮胎尺寸时,你会发现,市场上能够提供这个尺寸的轮胎品牌寥寥无几,基本上就是那几家国际大牌。

你想找一个性价比高的国产品牌或者其他二线品牌来平替?

很可能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型号。

这就使得车主在更换轮胎时,议价能力变得很弱,往往只能被动接受4S店或者品牌专营店相对固定的高价服务。

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有驾

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一次性更换四条轮胎,花费轻松过万,这已经不是一笔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目了。

如果说价格昂贵只是让钱包感到压力,那么耐用性的显著下降,则更是让车主们感到头疼。

新能源汽车的独特工作原理和车身结构,正在对轮胎的寿命进行着双重夹击。

一方面,是电动机“简单粗暴”的动力输出特性。

与燃油车动力需要经过一系列传动过程、线性攀升不同,电动机可以在踩下加速踏板的瞬间,就爆发出全部的扭矩。

那种迅猛的、把人牢牢按在座椅上的推背感,背后是轮胎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巨大剪切力。

每一次急加速,都相当于对轮胎胎面进行了一次“暴力撕扯”,这种磨损程度远非平顺加速的燃油车可比。

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普遍超重的“身材”。

为了保证足够的续航里程,车身底部通常都铺设了重达数百公斤的电池组。

这导致同级别的车型,新能源版本往往比燃油版本重上三四百公斤,甚至更多。

这额外的重量,时时刻刻都在给轮胎施加着巨大的压力,就像一个体重更重的人,他的鞋底总是会比体重轻的人磨损得更快一样。

保险不算坑,换胎才叫惨!新能源车轮胎为啥又贵又废?-有驾

更关键的是,前面提到的为了实现静音和抓地力而采用的偏软的橡胶配方,其本身的耐磨性就相对较差。

于是,一个致命的组合拳形成了:强大的瞬时扭矩负责“撕扯”,沉重的车身负责“碾压”,而娇贵的软质胎面则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燃油车时代形成的轮胎使用经验已经完全失效。

以前我们总说,一条轮胎只要没有严重损伤,跑个七八万公里,用上五六年不成问题,更多是考虑到橡胶的自然老化。

而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主发现,车辆行驶仅仅两三年,里程不过三四万公里,轮胎花纹就已经磨损到了必须更换的安全警戒线。

如果驾驶习惯再激进一些,实际使用寿命甚至可能缩短到传统燃油车的一半以下。

当然,面对这样的市场痛点,我们也能看到积极的变化。

中国的轮胎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像赛轮、森麒麟、玲珑等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品牌,已经洞察到了新能源市场的巨大需求,并投入巨资进行研发。

它们推出的新能源专用轮胎,在静音、低滚阻和耐磨性能上,已经可以和国际一线品牌掰一掰手腕,而价格却亲民得多。

这不仅为广大国内车主提供了更多高性价比的选择,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当新能源车主们在享受电动化带来的平顺与安静时,确实需要提前对轮胎这一项持续性支出做好心理准备和预算规划。

在日常用车中,养成平稳驾驶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急加速和急刹车,定期检查胎压和磨损情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同时,在需要更换时,多关注和了解性能优异的国产轮胎品牌,或许能找到一个兼顾性能与成本的理想方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