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暂缓欧洲转战中亚:一场精打细算的“战略撤退”

当蔚来在欧洲建换电站、比亚迪在东南亚建厂时,理想汽车却悄悄将出海首站选在了中亚。这个看似"反套路"的决策背后,藏着怎样的商业智慧?理想暂缓欧洲计划的真实原因,或许比表面更耐人寻味。

理想汽车暂缓欧洲转战中亚:一场精打细算的“战略撤退”-有驾
image

欧洲高墙下的现实困境

理想汽车暂缓欧洲转战中亚:一场精打细算的“战略撤退”-有驾
image

欧盟45.3%的综合税率如同一道铁幕——反补贴税35.3%叠加10%基础关税,让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终端售价近乎翻倍。更棘手的是,每款车型需单独通过近50项认证测试,单次成本超120万元,理想现有产品矩阵仅认证环节就需投入超500万元。对比之下,中亚市场实行电动车零关税政策,法规门槛不足欧洲十分之一,2.3万辆平行进口销量已提前验证市场基础。

理想汽车暂缓欧洲转战中亚:一场精打细算的“战略撤退”-有驾
image

欧洲市场看似诱人的规模背后,是利润被政策层层压缩的残酷现实。乌兹别克斯坦2024年5万美元以上SUV进口量仅4100台,但竞品稀缺的特征恰好为理想L9/L7提供了高毛利生存空间。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选择,折射出中国车企出海必须面对的定价权困境。

中亚为何成为最优解?

增程式技术成为打开中亚市场的金钥匙。当地充电桩覆盖率不足15%,理想"油电双补"的特性完美匹配基建短板。地理优势同样关键:毗邻中国西北的区位使单车运输成本比欧洲路线降低60%,经销商轻资产模式更将前期投入压缩至直营模式的1/5。

市场空白带来超额收益。哈萨克斯坦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仅3.1%,但同比增长达217%。理想L9在当地售价约合42万元人民币,比欧洲市场预估售价低28%,却仍能保持35%以上的毛利率。这种"降维打击"策略,与当年华为进军非洲的路径异曲同工。

人事变动背后的战略转向

吴佐明接替王进担任海外负责人,释放出两个关键信号:华为系推崇的直营模式被放弃,采购出身的掌舵者更倾向供应链优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新团队正在构建以中亚为枢纽的辐射网络——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俄罗斯渗透,借道乌兹别克斯坦切入中东市场。

这种转变反映战略重心的迁移。邹良军离任销售负责人后,理想迅速调整了海外扩张节奏。原计划2024年进入的中东市场被推迟,转为集中资源攻克中亚桥头堡。决策层显然意识到,与其在欧美市场硬碰硬,不如先在新兴市场建立根据地。

给中国车企出海的启示

理想案例揭示了出海战略的三大铁律:新兴市场不等于低端市场,中亚消费者对L9的接受度远超预期;政策风险必须前置评估,欧盟碳关税教训值得所有车企警惕;销售模式需要灵活切换,经销商合作可能比直营更适合初期开拓。

当行业都在讨论"要不要去欧洲"时,理想用行动证明:有时候战略撤退比盲目进攻更需要勇气。这场以中亚为起点的远征,或许正在改写中国汽车出海的规则手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