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手司机刚提了辆零百加速2.9秒的纯电SUV,上车轻踩电门,车辆如离弦之箭冲出,瞬间撞上前方护栏。类似事故近年来频频发生,性能越强,风险越高。公安部最新发布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或将终结这一局面:乘用车上电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得少于5秒。
这项规定并非封杀性能,而是为所有车辆设置一个“安全出厂设置”。驾驶者仍可手动切换至高性能模式,但必须主动确认。此举意在降低因动力过剩、操作不当引发的误控风险。与此同时,新规还要求新能源车配备踏板误踩抑制、限制单踏板制动强度、行驶中禁用娱乐屏等功能,全面收紧主动安全边界。
这像极了我们手机里的“未成年人模式”。孩子拿到新手机,不会自动进入游戏世界,而是默认受限:使用时长有限、内容经过过滤、支付功能关闭。只有家长授权,才能解锁更多权限。这种设计不剥夺功能,却以“默认安全”为前提,防止能力不足者误入歧途。
汽车的“5秒默认加速”,正是交通领域的“家长模式”。它承认一个现实:不是每个驾驶者都具备驾驭超强动力的能力。正如未成年人难以理性应对网络诱惑,普通驾驶员也未必能稳定操控瞬时爆发的电机扭矩。技术越强大,越需要安全缓冲带。将高风险功能从“默认开启”变为“主动选择”,是对使用者能力差异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底线的守护。
有人质疑,这是对驾驶自由的干预。但自由从不意味着无约束。高速公路限速、酒驾入刑、儿童安全座椅强制使用,都是对自由的合理限制。当一辆车能在3秒内突破百公里时速,而多数人日常驾驶根本无需如此性能时,让这份力量“默认沉睡”,反而是对大多数人的负责。
更深层看,这是一次产业导向的校准。过去几年,车企竞相标榜“零百加速进入3秒俱乐部”,仿佛性能越猛,科技含量越高。结果呢?城市通勤中,99%的驾驶场景用不到极限动力,却为此承担更高的失控风险与能耗代价。新规释放明确信号:汽车发展的重心,应从“卷加速”转向“卷安全”。
技术进步不该只用来推极限,更要用在守底线上。就像智能手机用“家长模式”守护孩子,智能汽车也该学会为驾驶者设一道安全护栏。真正的智能,不是让人驾驭机器,而是让机器懂得保护人。
安全,才是最高级的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