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七月增程式电动车的排行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第一反应就盯着榜首,心想“又是谁抢了风头”?榜单本身虽说每个月都要更新,可每回揭晓总能搞出点小悬念来,这不,七月一出来,好家伙,问界M8噌一下上到头名,让不少人心里忍不住犯嘀咕:这个“新晋尖子生”到底凭啥?更有趣的是,问界家族一门三杰闯进前十,问界M9“才”排第四、M5也榜上有名——这局面,看似平静,实际暗流涌动。
说真的,在新能源的战场上,增程式电车算是“躺赢选手”了吗?或者说,被问界这种后来居上的品牌屠榜,这背后是市场风向彻底变了,还是老牌燃油三剑客拱手让贤?一连串问题,不禁勾起人心底的好奇,榜单表面一张数字表,背后可真是各有算盘、各有底牌。
先看问界M8,2.1万辆出头的月销量,以微弱优势笑傲群雄。你要较真,发现在新能源圈干到这个数字其实不容易,尤其还是定价40万级别的“大块头”,过去这个价位是奔驰、宝马、奥迪们的温床,对,熟悉的BBA领地。如今轮到问界M8掀桌子,把细分市场的冠军头衔死死扣在自家门牌上。不夸张,这绝对是一场你追我赶的年中大戏。有人会问,问界M8为啥突然成了“香饽饽”?老实说,核心还是打破了消费者的“价格—配置”想象边界。原本认为40多万买到BBA才算“门面货”,谁曾想,问界M8靠着华为技术加持、智驾体验、空间舒适感,硬生生把BBA干趴下。隔行如隔山?在新能源领域,不存在的,大家都说“技术为王”,但问界用销量把话讲明白:别光看德味,国产智能化也能卷出新花样。
不过,这场“新王”登基的戏码,可不是横空出世。问界M8能坐稳第一,得益于持续改款和产品力强化。细心的朋友不难察觉,四月份刚交付,六月直接销量破两万,这加速度就像打了鸡血。华为的号召力、鸿蒙的生态联动、智驾升级,以及那一波营销话术,干脆利落、不和你啰嗦,这才是真正的“抓人眼球”。
紧随其后的是理想L6,这辆小型SUV,自上市之日起就摆出个亲民价,配置上又和老大哥L9捆绑上,消费者一比较,十几万的差价妥妥是真香预警。结果呢?虽然这回销量比上月滑落了10%多一点,不过万人以上还在榜眼位置。价格和配置这对老搭档,什么时候都不会失灵,但问题是,这个价位段本身族群就竞争激烈,有问界,也有零跑虎视眈眈。你抢我一分,我动你十分,一出手全是招招致命。
零跑C10很有意思,按理说,这款车配置上与理想L6有点儿异曲同工——对,没错,就是啥都不落下,价格却只要一半,可不就是典型的“卷王”?结果也是理所当然,销量一直踩着理想L6的后脚跟,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有人说,零跑C10就像是小米搅局手机圈,一边打稳定性,一边拉低价格,消费者只要不追求出厂LOGO,真心没啥可挑剔。
榜单里最出人意料的,其实是问界M9。刚才才夸了M8,这边M9怎么反倒滑下来,销量月跌幅摘下26%多,有点掉队的意思。要说M9的地位,业内都知道,它是五十万级的标杆,顶尖智驾、超大空间、全家实力在线,这套硬件别说燃油老爷们了,就连不少竞品自己都要服气。但M9看似巅峰,实则有点“高处不胜寒”。一来五十万这个价位,消费者稳重,出手讲究仪式感,二来M8的后来居上,让M9的高端人设被“平价逆袭”了气场。市场走到今天,大家都想花尽量少的钱买够高级感,M8直接把竞争区间扒拉过来,M9算是被动挪了位。
零跑C11这个选手,前段时间爆发得厉害,一鼓作气销量飙了七成多。说实话,这背后跟比亚迪打出的“智驾平权”杏儿有点意思,性价比再次优化、配置不断升级,你想不心动都难。这车打的主意跟零跑C10差不多,个头、装备、价格都对标一流,而终端让价就更带劲,有点自暴自弃也要喂饱市场的劲头。
反观零跑C16和理想L7,这俩都被当成彼此对标,配置近似,价格又能拆出一刀见血。只不过理想L7本月销量掉了不少,家庭大五座SUV的定位固然讨巧,现实里还是敌不过大形势,一降温就能降下来一大截。群众的消费习惯很现实,面子工程有时能打,钱包能否跟上就是另一回事了。
长安的深蓝S07和启源A07,一个打中中端市场,一个靠高颜值、低门槛杀入榜单。这次榜单唯一的轿车就是启源A07,起步不到10万块,终端优惠后估计更低,主打“平民神车”路线。实话说,这些年家庭用车市场变天太快,原先一辆A级轿车能开五年体面到老,现在一波技术升级、价格战混战之后,连轿车都被SUV围剿得抬不起头。启源A07杀进前十,更多地是价格压下来了,配置也不错,堪称当前性价比最高的入门车。
现在盘点榜单前十,大致的游戏规则没多大悬念,其实就是高配低价的内卷,新能源品牌们明枪暗箭抢地盘,老资格的油车早就被卷得体无完肤。别说BBA还在硬撑,问题是问界、理想这些没怎么做传统油车生意的“新贵”,用一套套迭代式创新把老牌子挤得节节败退。技术壁垒?品牌故事?咱们不否认油车巨头的基本盘还在,但终端消费者到底是谁的粉,这回看得明明白白——月销量,是移动的大众评审投票箱。
如果拆开来看,每一台上榜的增程式电车,其实都踩着一个核心指针:市场定位、价格锚点、技术升级和消费共鸣。问界M8靠的是品牌溢价和华为背书,搭配一身黑科技轻松俘获中产;理想L6走的是实用主义,把大空间和智能体验打包成白菜价;零跑C10、C11干脆不讲武德,直接砍掉溢价,只讲配置和价格。这种打法轮流上演,消费者看花了眼,结果数据不会骗人,谁的打法香,市场自然买单。
再说问界M5,它这处境着实有些尴尬,产品比问界M7、M8低一个档次,配置又拉不开差距,难怪市场“夹缝求生”。消费者用脚投票,宁可多花点钱往上走买更好的,M5原先搁在人手一辆的小众市场,眼下就有点不上不下。调价是必由之路,把起步价压到19万出头,才能有“质变”;否则被内部兄弟抢了风头,也不是没可能。
增程式电动车现阶段可谓狼多肉少,各家卷得脑仁疼。该省的省,该更的更,什么体验、智驾、空间,这一拨全成了刚需。就连最吃香的智能驾驶,大家也在拍着胸脯说“我没短板”,但一轮轮数据比下来,事实摆着,还真有高下立判。消费者投票越来越果断,也越来越现实,哪个品牌、哪个产品能真把科技落地、价格做扎实、不整虚头巴脑,谁就能多混几回头彩。
有意思的是,这场增程式榜单排名,背后其实反映出市场心态的剧烈变化。前两年,新能源打的是个“前卫先锋”标签,看谁科技炫、宣传猛,如今成了标准配置,能不能拉开差距,已经要拼内核了。智能网联、人车交互这些以前说起来遥不可及的东东,现在就是日常必需品。回头再看销量,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未必是最炫的,但一定是综合体验最均衡、价格策略最聪明的。
说到底,榜单能杀进前十的车型,没有哪个是随随便便的。说它们各显神通,也好,厮杀得难解难分也罢,其间还夹杂了一点国货崛起的自信和韧劲。华为的名号是加持,理想的打法是降维,零跑、长安这种后发制人、主打极致性价比的路线,同步给市场带来新的变量。谁能笑到最后,不光看技术,还得看谁更懂中国家庭的“买车经济学”。
话里挑明一个问题——增程式电动车能不能长期一家独大?还是说,市场会不断分化、推陈出新?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悬念。毕竟今天你能领先一程,没准明天就被后来者踢下神坛,谁也不是永恒的王者。
站在用车人的角度,每个月盯着榜单热闹,不如真正在选择时多想一步:到底想买什么车?追求什么样的体验?差两三万,配置体验真那么大差?还是被宣传带着走?榜单热闹,关键还是要看自己钱包和需求。
好了,榜单话聊到这儿。你怎么看问界一家独大的格局?你认为下个月会有“黑马”翻盘吗?留言聊聊,说不准咱们集思广益,下次预测就准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