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官方整了个大活儿,八个部门凑一块发了个文,跟召唤神龙似的,说2025年汽车销量要干到3230万辆,这里面,新能源车要占1550万辆。
一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觉得场子里的其他人,尤其是那些合资老炮儿们,估计已经把速效救心丸当饭吃了。
这不是计划,这是战书。是战书。
这意思不就是,“不装了,摊牌了,我们要的不是市场份额,我们要的是你们的命。”如果说之前的价格战还只是小米冲进来把蛋糕抢走一大块,那现在这个目标,就是连桌子带板凳,甚至连餐厅里的吊灯都要打包带走,一点活路都不给。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标准的黑暗森林,我开一枪不是为了打死你,是为了告诉所有人这里有人,然后大家一块完蛋。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个世界观一旦建立,你再看现在车圈里的一切行为,就都合理了。
为什么新势力们发布会一个比一个疯?为什么传统车企高管说话一个比一个暴躁?因为体面已经没用了。最好的防守不是降价,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一起去瓦砾堆里捡吃的,谁也别想坐着。所以蔚来搞个乐道,上来就把换电免费和一堆配置全给你,那架势根本不是来卖车的,是来执行焦土政策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然后你再看另一个新闻,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事儿跟汽车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去了。
因为这两个东西,智能电动车和机器人,本质上是同一场修仙渡劫的两个不同阶段。智能电动车,是这场大型社会实验的第一层,我们叫它“炼气期”。而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就是“筑基期”。这两个未来的超级产业压缩毛巾,为什么偏偏在中国泡发了?
很多人会给你分析,说是因为我们电气化率高,是因为我们劳动力生产效率高。是是是,这些都对,但这些都是“术”,不是“道”。
真正的核心,那个“道”,在于我们拥有全世界最牛逼、最混乱、也最不讲理的终极试炼场。
自动驾驶的未来在哪里?在特斯拉的FSD吗?在英伟达的芯片吗?错。自动驾驶的最终形态,取决于它能不能搞定一个喝了二两白酒、骑着杂牌电瓶车、在晚高峰逆行的外卖小哥,以及一个突然从绿化带里闪现出来的遛弯大爷。
只要大爷躺得快,你L4级别的自动驾驶瞬间就成了全责方,你那套算法瞬间就成了电子垃圾。你的算力堪比银河计算机,但大爷的走位堪比道诡异仙,你根本算不出来。这就是反技术崇拜。任何脱离了这种极限混沌场景的技术,都是在实验室里自嗨,都是一种“技术表演艺术”。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看车已经不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参数了。什么零百加速,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泊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功能是,当我被一个不讲理的老头乐别停之后,我的行车记录仪能不能把对方的脸拍清楚。这就是最朴素的民粹解构。
所以,为什么机器人产业也必须在中国?因为我们需要机器人去送外卖,去拧螺丝,去应对最复杂的城市毛细血管。一个只能在发布会上跳“机你太美”的机器人,是没有灵魂的。一个能端着麻辣烫穿过三里屯汹涌人潮的机器人,那才是三体人看了都要起立鼓掌的奇迹。说真的,我最近看我家的扫地机器人,都觉得它看我的眼神有点不对劲了,像是在盘算着什么。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品牌玄学。你会发现,无论国产车怎么卷配置、卷价格,总有人会去买奔驰,买特斯拉。为什么?因为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它的发动机,是那个三叉星标。会买特斯拉的人,他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底盘硬、内饰差,他会觉得你根本不懂“信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身份图腾,一种精神上的金钟罩铁布衫。
而国产新能源和机器人产业要做的,恰恰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建立新的玄学,一种“效率玄学”和“混乱适应性玄学”。就是我不跟你聊品牌故事,不跟你聊百年传承,我就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你:我的东西,能在最变态的环境里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加大,加大,再加大。这种实用主义的暴力美学,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信仰。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把这事儿说得跟修仙渡劫似的,可能有点魔幻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内味儿?我们一边在用最先进的机器人和AI技术,去解决最接地气的外卖和快递问题;一边在用最残酷的“掀桌子”内卷,去倒逼整个产业链进行极限进化。这种感觉就很矛盾,很割裂,但又异常真实。
这玩意儿就问你怕不怕?!
之前大家都觉得,造车嘛,按部就班来,技术慢慢迭代,市场慢慢渗透。现在全变了。现在是闪电战,是饱和式攻击,是“不计代价,拿下阵地”。友商看了都得傻,太阳看了都得一个趔趄。
所以最后你问我为啥这两个未来的超级产业链只能在中国成?答案很简单。不是因为我们的工程师更聪明,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牛逼。
因为我们是真的敢掀桌子,敢把自己也炸上天。在成仙和成盒之间,我们选择了混沌。而混沌,才是诞生新秩序唯一的土壤。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